去中心化是一种分散和分裂的设计模式,它不仅指不同系统之间的物理联系,也包括从领导-跟随者关系中的脱离,以减少单点相关性与可用性风险、提高灵活性和安全性。去中心化的典型应用案例有:
一、分布式记账系统,典型的例子就是区块链,它使用储存在网络上的分布式数据库来存储交易信息,减少单点的失败风险,同时还能控制不依赖中心化的机构。
二、文件共享网络,比如BitTorrent,它利用分布式的方式将文件分发到各个节点,这样每个节点都能提供文件的分享,减轻了服务器的压力,同时提高了服务的可用性。
三、数据交换网络,类似于比特币的网络,它使用P2P的方式来实现用户之间的通信,也是用来传输信息的更加安全和可靠的方式。
四、社交网络,比如脸书或者Twitter,使用P2P架构,从而减少了单点的故障风险,并且让用户之间的信息的传播更加快速,更加便捷。
五、协作工作平台,比如GitHub、Google Docs和Dropbox等,这些协作工作平台是利用P2P的结构来实现远程协同工作,并使得每个用户的文件都是某种形式的备份,以降低单点故障。
六、去中心化的Identity服务,ID服务可以允许每个身份拥有独立的认证方案,使得用户可以在不同的地方使用顶级的安全性,而不需要依赖单一身份认证服务。
去中心化这个概念近年在一些行业内被炒的沸沸腾腾,那什么是“去中心化”呢?根据百科的定义:在一个分布有众多节点的系统中,每个节点都具有高度自治的特征。节点之间彼此可以自由连接,形成新的连接单元。任何一个节点都可能成为阶段性的中心,但不具备强制性的中心控制功能。节点与节点之间的影响,会通过网络而形成非线性因果关系。这种开放式、扁平化、平等性的系统现象或结构,我们称之为去中心化。
以互联网应用来说,中心化的典型例子是门户网站,这些网站的特点是“我说你听”的广播模式,这种单项传播模式里面,说和听的角色是固定的不可变换的。
作为对比,博客、微博、Facebook等就是去中心化的应用,每个用户都可以通过他们去获取信息,也可以去分享自己想要传达的信息,每个人都可以是中心。
有人会认为“微博中的那些明星就是中心,他们一说话就会产生强大的影响力,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可能会改变很多人”,这是对去中心化的的典型误解,因为明星这个中心对个体不存在强制约束力,相反地,离开了个体便不存在他这个中心;而且如果明星不红了,那这个中心的作用就会随之减弱甚至失效。
所以去中心化不是不要中心,而是中心多元化,任何人想要成为中心都可以成为中心,正如微博上很多普通人也可以成为“网红”。
还有人将去中心化等同于无政府和反商业,但实际上乌托邦式的去中心化是不成立的。如今大热的比特币网络和区块链技术,是去中心化的P2P网络的最新实践,虽然尚未见到显著成效,但人们不会停止对去中心化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