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区块链行业中,AI、TG 和 Meme 成为最具潜力的三大赛道。然而,除去后两个难以切入的领域,AI+Web3 的项目正迅速崛起,吸引了大量资金和关注。以 Vana 为代表的项目,得到了 Paradigm、Coinbase 和 Polychain 等顶级投资机构的支持,这标志着 AI 与区块链结合的商业模式正在逐步成熟。
AI+Web3赛道的分类及其发展逻辑
AI+Web3 项目可以分为三层:数据层、算力层 和 应用层。数据作为产业链的基础,也是最具稀缺性和最高估值的部分。在传统的 AI 领域,用户数据被科技巨头垄断和利用。例如,Facebook 的 Meta Pixel 脚本收集用户数据,或 Reddit 向谷歌出售数据用于 AI 训练,这些行为引发了数据隐私的广泛关注。而 Web3 的去中心化特性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区块链有望通过数据平权来打破这一垄断格局,建立一个由数据贡献者和使用者共同参与的公平市场。许多项目已经在尝试这一方向,Vana 是其中的佼佼者。
Vana的架构:两层结构与DLP的核心作用
Vana 项目的架构设计十分简洁,分为两层:数据流动性层(DLP) 和 数据应用层(DPL)。其中,数据流动性层负责数据的收集与上链,而数据应用层则为不同的应用场景提供可使用的数据。Vana 的经济模型和未来的激励机制也围绕 DLP 展开。
每个 DLP 都有独立的智能合约、验证方法及节点。尽管 DLP 的创建门槛较低,但在主网上只会有 16 个 DLP 的插槽。这些插槽将决定着未来两年内的 17.5% 代币分配,并且排名越高的 DLP 受到的激励也越大,因此竞争十分激烈。
DLP:数据DAO的创新模式
Vana 的 DLP 可以看作是一个“数据DAO”(去中心化自治组织),用户可以通过贡献特定平台的数据,如 Twitter、Reddit 等,参与到 DLP 中获取奖励。与传统平台拿走用户数据不同,Vana 让数据的真正所有者通过市场化方式直接获利。
然而,为了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Vana 采用了技术验证和经济激励相结合的方式。DLP 的创建者不仅需要解决智能合约和数据验证的技术难题,还要确保上传数据的真实性。例如,创建 TwitterDAO 的用户需要开发特定的验证方法来识别数据的来源、格式和内容的有效性。
普通用户的参与方式与DLP激励机制
对于普通用户,参与 Vana 的最简单方式就是将自己在某个平台上的数据导出并贡献到相应的 DLP。如果数据被应用程序使用,用户将获得代币奖励。DLP 的排名系统基于质押 Vana 代币的数量,排名靠前的 DLP 将获得更多的激励资金。质押者也会从 DLP 的激励中分得20%的收益。
目前,Vana 已经在测试网阶段运行,排名前 16 的 DLP 将有机会进入主网。感兴趣的用户可以通过创建或参与 DLP 来尝试抢占位置。
如何确保数据安全与隐私?
在 Vana 中,虽然数据会通过智能合约上链,但完整的数据不会直接公开。通过可信执行环境(TEE)和 Intel SGX 技术,Vana 实现了数据的物理隔离,确保数据的隐私和安全。
Web3+AI的未来:机遇与挑战并存
尽管 AI+Web3 被认为是加密行业的“全村希望”,但要实现真正的技术和商业落地仍需时间。如何吸引大公司,如谷歌等,在区块链平台上购买数据,而不是通过传统方式获取整合的数据,是 Web3 项目面临的一大商业挑战。尽管技术逻辑在圈内能够自洽,但在实际商业运营中是否具备足够的投资回报率(ROI),仍需长期探索。
总结
Vana 项目展示了 AI+Web3 如何通过区块链技术,结合去中心化的治理模式,解决传统 AI 数据垄断的问题。虽然未来充满挑战,但这条赛道无疑拥有巨大的潜力,值得投资者和开发者的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