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元解冻5.6亿民族资产,这也能信?这种骗局太离谱!
“国家”急需有志之士
来解冻海外的民族资产
只需一点小投入
日后就会有大回报
这么稳赚不亏又光荣的事
如果不是梦里才有
那它一定就是诈骗
近日,广西梧州警方成功打掉一个全链条“民族资产解冻”类诈骗团伙,全数抓获8名诈骗犯罪团伙成员,涉案金额34.6万元。
基本案情
2022年12月5日,梧州警方在调查一起诈骗案件时分析涉案线索,发现一伙男子“全副武装”在自助银行取钱。
当天艳阳高照,该伙人取钱时却穿着黑色雨衣,还有意遮挡脸部,形迹非常可疑。
梧州警方经过研判分析后,确认该团伙有重大作案嫌疑。便立刻成立专案组,对该案件进行深入侦查。
经查,自2022年7月起,以张某庭、陈某喜、邓某香、龙某珍、陈某密为主要成员的团伙多次往返广西河池、岑溪等地,通过银行卡“取现”诈骗受害人所得的赃款。
随后,专案组民警循线深挖,很快锁定了涉案的另外三名犯罪嫌疑人王某孝、谢某祥、房某,他们负责在网上发展下线,诱骗更多的人掉入陷阱。
2022年12月8日,梧州警方集结22名警力前往广东江门、广西凤山同步开展收网行动,抓获张某庭、陈某喜、邓某香、龙某珍、陈某密5名团伙成员,缴获“取现”涉案银行卡30张、涉案手机卡5张、赃款现金8万多元、作案车辆2辆。
12月15日,梧州警方再次分两批警力分别赶赴云南丽江和四川成都开展第二波收网行动,成功将王某孝、谢某祥、房某3名团伙成员抓获,现场缴获大批“取现”涉案银行卡,民资类诈骗宣传资料等作案工具一批。
经审讯,该“民族资产解冻”类诈骗团伙冒充国家工作人员,虚构一个所谓的“扶贫基金会”,通过P图手段制作虚假的国务院工作证和民族资产解冻委员会红头文件等虚假资料,在各种微信群中宣传。
该团伙谎称只要支付百来元的“解冻项目资金”,就可以“分享”基金会5.6亿元的巨额项目资金。
截至目前,已有多人被骗取钱财,累计金额达34.6万元。
目前,8名涉案犯罪嫌疑人已被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案件还在进一步侦办中。
什么是“民族资产解冻”类诈骗?
“民族资产解冻”类诈骗是一种集返利、传销、诈骗为一体的新型混合型犯罪,通常假借国家大政方针和社会热点,伪造政府相关公文、证书和证件,制作虚假的“任命书”“委任状”等文件。
诈骗分子向受骗群众编造、曲解政策,声称资产解冻后会作为慈善款、扶贫款发放给困难户,或者是把这些资金会投资到国家相关重点工程建设中,以未来能得到丰厚“福报”的方式进行诈骗。
网警提醒
我国没有任何“民族资产解冻”类项目和相关组织,凡是涉及“民族资产解冻”的慈善、扶贫、投资、养老“项目”全部为诈骗,应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
广大群众要牢记“不信谣、不传谣、不参与、不转发”,增强识别能力与防范意识。投资要选择正规渠道,面对可疑并承诺巨额回报的所谓投资理财项目,大家要高度警惕,谨防上当受骗。
45至168元解冻民族资产,这也能信?
“国家”急需有志之士,来解冻海外的民族资产,只需一点小投入,日后就会有大回报,这么稳赚不亏又光荣的事,如果不是梦里才有,那它一定就是诈骗。
基本案情
近日,丹东市公安局振兴分局在市局刑侦等相关部门统筹协调和有力支撑下,集中优势力量深度经营,成功打掉一个全链条“解冻民族资产”类诈骗团伙,抓获犯罪嫌疑人6名,是今年以来全市首次侦破该类案件。
今年6月,振兴公安分局刑侦大队接到一条关于“解冻民族资产”的线索,通过深度研判获悉,辖区居民李某假借“解冻民族资产”的旗号实施诈骗,被骗人数众多。随即抽调30余名精干警力分组开展调查等工作。
据专案组介绍,“解冻民族资产”的诈骗手法并不高明,出现时间也有几十年之久,如今通过引入传销手段、伪造公文等,让受害人走入圈套,再加上互联网的推波助澜,此类违法犯罪扩散快、影响大、涉及人群多。
其间,专案组先后奔赴山东、浙江等20余省市,调取银行流水60余万条,走访排查被害人千余名,发现该诈骗团伙的架构组织严密、层级分明、分工明确,间或以“大队-中队-小组”“军-团-连”为基本组织架构,李某等6名核心人员分别担任相关职务,负责诈骗活动的对外宣传、会员管理和资金流转等工作。
年初以来,该诈骗团伙以“解冻民族资产”获取高额回报为诱饵,通过5个虚构项目,利用网络宣传、线下“拉人头”等方式在全国范围内发展会员3000余名。在实施整个诈骗环节中,犯罪嫌疑人通过网络或打电话让受害人交纳45至168元不等的入会资金,并承诺“资产解冻”之后会有千倍、万倍的收益。很多受害人抱着“以小博大”的心理,自愿交纳入会资金,有些甚至还帮着建微信群、拉人头,沦为诈骗犯罪分子的工具。虽然单个人被骗金额不多,但是涉及人数众多,涉案总金额共计500余万元。也有些受害人在明知被骗之后,因为被骗金额较小,并未选择报警,只当花钱买个教训。
经过2个月艰苦侦查,8月27日,专案组抓住时机,调集多组警力分别飞赴山东、浙江、四川、吉林、山西、陕西等6省开展集中收网行动,将犯罪嫌疑人李某等6名团伙成员全部抓获。经审讯,上述6名犯罪嫌疑人均对其实施诈骗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目前,犯罪嫌疑人李某等6人均已被公安机关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什么是“民族资产解冻”类诈骗?
“民族资产解冻”类诈骗是一种集返利、传销、诈骗为一体的新型混合型犯罪,通常假借国家大政方针和社会热点,伪造政府相关公文、证书和证件,制作虚假的“任命书”“委任状”等文件。
诈骗分子向受骗群众编造、曲解政策,声称资产解冻后会作为慈善款、扶贫款发放给困难户,或者是把这些资金会投资到国家相关重点工程建设中,以未来能得到丰厚“福报”的方式进行诈骗。
警方提醒
我国没有任何“民族资产解冻”类项目和相关组织,凡是涉及“民族资产解冻”的慈善、扶贫、投资、养老“项目”全部为诈骗,应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
广大群众要牢记“不信谣、不传谣、不参与、不转发”,增强识别能力与防范意识。投资要选择正规渠道,面对可疑并承诺巨额回报的所谓投资理财项目,大家要高度警惕,谨防上当受骗。
抓获3589人,冻结6.23亿!起底“民族资产解冻”骗局
“民族资产解冻骗局”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初,一批人打着国家、民族旗号,以所谓的“民族资产”需要解冻为名,宣称交纳一定启动费用便可获得巨额报酬。近年来,假借时下精准扶贫等热点政策名义,借助互联网社交工具、金融工具,民族资产解冻诈骗就像插上了翅膀,逐渐成为一种集返利、传销、诈骗为一体的混合型犯罪,花样翻新,各种组织、项目层出不穷。
这类骗局虽然被称为“民族资产解冻骗局”,但实际上它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主要特征是犯罪分子伪造国家机关公文,制作虚假证件,以“历史资产”、“精准扶贫”、“慈善帮扶”,甚至“军民融合”为名义,引诱群众受骗上当,骗取钱财,影响非常恶劣,损失极其巨大。
针对这样的骗局,警方一刻也没有停止打击。公安部于今年1月18日部署全国公安机关开展为期半年的打击整治专项行动,坚决遏制此类犯罪高发多发的态势。
目前半年的专项行动期满,成果如何?
公安部8月8日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了今年以来公安机关打击整治民族资产解冻类诈骗犯罪的工作情况。近年来,民族资产解冻类诈骗犯罪分子借助现代通信和金融工具,不断变换手法、打着各种旗号引诱不少群众受骗上当,造成严重经济损失,为遏制此类犯罪高发多发势头,公安部于今年1月18日部署全国公安机关开展为期半年的打击整治专项行动,截至目前,全国公安机关共打掉各类民族资产解冻类诈骗犯罪团伙284个,抓获犯罪嫌疑人3589人,冻结扣押涉案资金6.23亿元。
此类犯罪由来已久 影响遍及全国
仅仅半年时间的打击整治“民族资产解冻类诈骗”专项行动,警方就冻结扣押了涉案资金6.23亿元,可见这类诈骗犯罪的危害有多大。其实民族资产解冻类诈骗犯罪由来已久,案件的受害人遍及全国各地,涉案金额往往非常巨大,犯罪嫌疑人也大多是团伙作案。
针对“民族资产解冻类诈骗”案件我们邀请专业人士从三个问题进行重点解答:
1、为何屡禁不绝?难在哪里?
2、此类犯罪靠什么迷惑群众?
3、网络时代警方未来如何打击?
首先通过前不久警方破获的一起名为“如意园基金会”的跨省区诈骗案件,来剖析一下“民族资产解冻类诈骗”的幕后架构,带你了解诈骗团伙的操作手法。
借口“精准扶贫” 背后实施骗中骗
2018年初,广西凌云籍犯罪嫌疑人谢某容、林某云、向某来等人冒充国家部委负责人,伪造国家部委公文,打着“精准扶贫”的幌子,宣称有一笔国家发放的民族资产解冻资金,需出资2000万元的注册金和400万元的保证金成立基金会,在这笔民族资产解冻后,每名会员按照职务高低可领取高额回报,以此诱骗湖北云梦籍犯罪嫌疑人高某平成立非法社会组织“如意园”基金会,然后再从他那里把会员的钱骗走。
诈骗“金字塔” 塔上塔下全被骗
在诈骗团伙的行话中,高某平这样的人被称为“猪头”。“猪头”是指被诈骗的组织者和代理人,“猪头”手下的会员被称为“猪仔”,实施诈骗行为被称为“割猪”,将“猪头”的信息卖给其他诈骗团伙再次诈骗被称为“卖猪”。
此案警方共抓获各类犯罪嫌疑人51人,打掉多个诈骗团伙、取款套现团伙和制作假证团伙,收缴涉案赃款270万元,冻结涉案资金3000余万元。目前案件已向检察机关移送起诉。
为何屡禁不绝?难在哪里?
由于诈骗组织内部分工非常细化,不论是层级较高的“猪头”,或是层级较低的“猪仔”,还是最终被诈骗的普通群众。一旦被引诱进入诈骗陷阱,就难逃财产损失的。公安部刑侦局副巡视员郑翔介绍,此类骗局打的幌子翻新快,“项目”紧随国家政策,具有欺骗性和迷惑性。
当前我国没有任何民族资产解冻类的项目,凡是打着类似民族资产解冻旗号进行敛财的,均是诈骗;凡是自称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干部,通过电话、微信、电子邮件、QQ等方式进行所谓的“委托”“授权”“任命”的,均是诈骗;凡是转发鼓动、宣传所谓民族资产解冻类相关信息或组建相关微信群、QQ群招募会员、收取费用的均涉嫌违法犯罪。您始终记住:天上不会掉馅饼,就不会落入被骗的陷阱。
“民族资产扶贫”诈骗主犯获刑13年
检察机关指控,该诈骗团伙打着“民族资产扶贫管理委员会”旗号,筹建省级分会30个、市级办事处290多个、县区工作组2000多个,虚构多个扶贫项目,发展会员120余万人,诈骗金额上千万元。当天,32名被告人一同受审。
通过微信群发展会员实施诈骗
据了解,此类以“民族资产解冻”为幌子,实施诈骗的案件受害人遍及全国各地,涉案金额大,嫌疑人往往是亲戚朋友身份,实行团伙作案。此案中,犯罪嫌疑人伪造成立“民族资产扶贫管理委员会”,通过微信群发展会员,以解冻民族资产为由,虚构扶贫、医疗等项目实施诈骗,公安部将其列为2018年1号挂牌督办案件。6月25日宣判的是第一批32名被告人,目前此案还有20名被告人法院正在审理,另有35人检察机关正在审查起诉。
网络时代 警方未来如何打击?
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微信、电子邮件、QQ等方式都被骗子用作实施诈骗。警方如何打击新形式犯罪?专家表示,打击新型网络犯罪要用科技手段。当前,警方在“云剑”行动中运用了大数据手段打击此类犯罪,加强合作,确保打得准、打得狠。
民族资产解冻是骗局,1988年就有人上当,有图有真相
最近一篇文章引起我的注意,就是只要“11元”即可解冻中华民族海外资产,这样的诈骗你会信吗? 这篇文章,没想到这样的老骗局还是有人上当受骗,更可恶的是,骗子交连老人的11元都骗。今天对于这种骗局,我来说说我所知道的关于这个骗局的信息。
先介绍我本人,我是霄云反传销,一名宣传反传销防骗知识十几年的志愿者。在十几年前,我刚从传销窝里跑出来,在北京认识了一位有爱心的大姐,这位大姐姓马,有六十多岁,在和马大姐闲聊各种骗局时无意之间,谈起了民族海外资产解冻这件事情。我说这种骗局在民间还是不少人上当的,更有一些人猖獗到网络上到处宣扬拉人。毕竟对于各种骗局很敏感,经常搜索网络上的各种新闻来看。由于那时手机还不太智能,网络上监管也不健全,也只能在电脑上看到一些文章。我说你对这件事怎么看待呢?她说:你来我家看看我当时参与这个民族海外资产解冻全过程。当去她家后,她把一个角落里陈旧的箱子打开时,我当时就蒙了。一堆堆纸质资料,更还有不少老式泛黄的信件,这让我觉得这最起码有30多年的历史了。当时就拍了几张照片,今天分享给大家看看。
马大姐告诉我,在1988年,她就知道这个“民族海外资产解冻”骗局,那时马大姐经常约朋友一起到处旅游,也经常和朋友一起去广西那边的旅游景点游玩。在旅游的过程中认识了一些广西本地的好朋友,上了年纪的朋友们都知道,1988年前,那时可没有电脑,手机这些智能网络工具呢。那时都是相互写信件交流一些事情,依稀我还记得当时在邮电局上班还是很吃香的。她通过广西朋友又认识了一些做“民族海外资产解冻”的广西自治区的朋友,经常信件往来,她知道了这些广西的朋友岁数小的有四五十岁,大的七八十岁了,都在做“民族海外资产解冻”这个事情。
在那时,这种骗局讲的是“民族海外资产解冻”这个国家秘密项目里有数百亿上千亿的黄金珠宝就藏在广西十万大山里,是当年蒋败退到台湾省遗留下来的。现在只要凑够了人数和启动资金,就会开启。第一批交钱加入的人就会有数百万的好处。但是,这些人等了数年,也没等到开启的时间,有的年纪大的都生病不起了,还在挂念这件事。因为这种骗局会经常私下把相信这件事的人聚起来,上“洗脑”课的同时,还会时不时的让交一些费用,虽然不多,但慢慢地也让他们开始怀疑这事是不是骗局了。但苦于深入广西自治区的偏僻地区,交通和通信闭塞,没办法找人求证,这就想到了马大姐,于是他们派了几名代表来到北京,想通过马大姐的关系查询下“民族海外资产解冻”是不是真的?甚至还提到了,能否见到邓总设计师,看看他老人家知道不知道此事。
当时爱交朋友又热情重情义的马大姐就同意了,等他们来了后,就带他们其中的三人一起去有关部门查询了一下这事。得到的结果让他们大失所望,上面的有关领导直接告诉他们,这就是骗局,不要相信不要上当。他们在北京逗留的心情真是心灰意冷,早早地就带着打听到的消息回到了广西。但在半年后,几人又来北京找到了马大姐,说上次回去后,还是有人不相信这件事情是假的,觉得应该再找找其他部门,多听听其他部门大领导的说法。没办法,马大姐又带他们几人去了其他的有关部门,但得到的答案还是一样的。本就是子虚乌有的事,一个大大的骗局。上面的领导还直接告诉他们,赶快回老家,好好的生活,别做这些白日梦了,毕竟来北京一趟花了不少钱,那时出趟远门,路费吃住就是大的花销挑费。这第二次来北京查询此事的真伪,更让他们伤心不已。听马大姐说,这次他们回去后,其中的几位老人几年后就去世了,以后就再没有信件的往来了。我能看到马大姐说这话时,她在回忆那时的事,脸上表露出来的淡淡的忧伤。
现在几十年过去了,又看到“11元”即可解冻中华民族海外资产,这样的诈骗你会信吗? 这篇文章,里面讲到各种各样名字的“民族海外资产解冻”骗局还在以设立“民族资产解冻”、“政府养老扶贫”、“慈善募捐活动”为诱饵,诱骗受害人缴纳项目启动资金、会员报名费购买指定商品或投资入股,谎称在民族资产解冻项目完成后或到指定地点参加“资产解冻大会”即可给予投资人巨额回报,以此骗取钱财。这种骗局还存在,真是让我唏嘘不已。
今天,我把这文章写出来,只想希望,那些还相信“民族海外资产解冻”的老年朋友们,醒醒吧。不要一次次的交各种费用了,今天你交11块,明天又交22块,后天再给30的,这钱省下来给自己的孩子或者孙子孙女们买肉不香吗?不要再一次次的上当了。
“民族资产解冻”,是慈善还是骗局?
1)“民族资产解冻”,是一个存在40多年的老骗术了,近年来翻新了骗术手法,似有越演越烈的趋势,导致了大量的群众上当。其实我们不难发现,在这个骗局中,犯罪分子“洗脑”的对象相对比较特定,以中老年群体为主,这些人平时上网少,拿一些假的红头文件,处理过的图片,加上一些“参与者只需交纳10元钱就可在活动现场领取5万元慈善金”之类的话术,很容易就能打动他们。
(相关新闻:)
实际上,类似的以“慈善之名”行“不法之事”的情况非常多,犯罪分子利用慈善的感召力,打了一手“感情牌”,借助新型传播方式,喊着“爱心公益、慈善互助、精准扶贫”等口号,进行洗钱、非法集资、传销等等犯罪活动,以慈善之名欺诈敛财,用“情怀”加利益诱惑公众参与,非常具有迷惑性。而“基金会”,则成了犯罪分子“完美”的外衣。
在这种案件中,犯罪分子所谓的“基金会”往往都是未在民政部门登记的非法社会组织,特别是涉及民族资产解冻类的项目,均为骗局,因为我国没有任何合法社会组织开展此类公益慈善项目。
2)合作开发房地产项目,实际上是一种以购房补贴为名,行销售房产之实的商业活动,违背了公益慈善的宗旨。
近年来,有一些基金会违规参与市场经营,盲目参与高风险投资,把公益做成了“生意”。对于合作企业而言,慈善成为了一种“商机”,用慈善的名义掩盖利益输送,慈善成为了一个将逐利行为合理化的借口。
实际上,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大到购房补贴,小到保健品促销,这些企业或多或少都曾在合作基金会做过捐赠,甚至取得了一些“荣誉”,博取了基金会的信任,利用部分基金会治理结构不完善、内部管理制度不规范以及对于自身的品牌保护意识的薄弱甚至缺失,打着与某某基金会战略合作或者某某基金会指定产品等名义,甚至通过移花接木、制造假新闻等手段蒙骗群众,以实现自己的商业目的。
3)各类评奖收费。这些评奖收费的“基金会”,往往都冠以“中国”、“中华”、“全国”甚至“世界”、“联合国”之类的名头,跟风国家战略,比如“一带一路”、“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等,以基金会的名义,高举“慈善”大旗,很容易打动一些商人和企业,有助敛财,且隐蔽性高。
综上,无论是搞民族资产解冻,合作开发房地产项目还是各种评奖收费,很大程度的原因在于公众对于相关领域认知不深,缺乏对合法社会组织的辨识意识和能力,对于慈善与商业之间的边界模糊,也很大程度的利用了人们的“恻隐之心”。
此外,我们的部分社会组织,媒体、专家学者甚至政府官员,不经过严谨审慎的甄别,为一些企业甚至不法分子的“行善”行为站台,也增加了迷惑性和公信力,为违法违规行为提供了滋生土壤。
1)对于社会组织特别是基金会而言,打铁还需自身硬。
首先,如何维护好自身的品牌形象,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品牌保护体系,做好舆情监测和危机管理,在当下互联网新媒体的环境中,是至关重要甚至迫在眉睫的工作。对于自身品牌的创立、维护和保护,避免他人的侵犯,不仅是防患于未然,更是应当承担的对于行业发展的责任。
一旦出现自己的品牌被不法分子侵犯,一定要妥善保留证据,发放函件声明自身立场,要求对方停止相关侵权行为,同时,应主动在公开平台(包括但不限于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发布公开声明。除了的应对措施,也可以委托专业律师发送律师函,要求对方承担相应的侵权责任,如果前期已保留足够的证据,可以直接向法院提起侵权诉讼,如果侵权人的行为已构成犯罪,还可以向公安机关申请立案,启动刑事司法程序来维护自身权利。
其次,社会组织一定要慎重的对待自己的合作对象,防止“搭错车”。开展合作活动,应当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符合章程规定的宗旨和业务范围,履行内部民主议事程序,对合作方的资质、能力、信用等进行甄别考察,对合作协议内容认真审核,对合作项目全程监督。对此,民政部早在2012年就印发了《关于规范社会团体开展合作活动若干问题的规定》和《关于规范基金会行为的若干规定》。
此外,部分基金会疏忽对专项基金的管理,在认知上也存在很大误区,造成个别专项基金借公益之名为个人或企业牟取私利。对此,民政部早在2015年也印发了,基金会应对专项基金负有完全的管理责任并承担全部的法律责任,因此,基金会对于设立专项基金的合作对象也应持审慎态度,不能盲目追求数量。
2)对于公众而言,应不为忽悠而左右,不为小利而上当。
骗局止于智者,公众要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和提高法律意识,自我保护意识。不要相信天上会掉馅饼,不要有一夜暴富的想法,面对可疑并承诺巨额回报的投资理财项目,要高度警惕,
此外,正规的社会组织无论举办活动还是合作项目,都有规范的运作审批立项程序,以及相对完善的法律机制和约束,因此,参加以社会组织名义举办的活动之前,应先核实活动举办方的合法身份,认真甄别网络上和微信群里的各类所谓“基金会”等组织和“公益慈善项目”。可通过“或者“中国社会组织动态”微信公众号查询是否属于依法登记的社会组织。发现未在民政部门登记的组织打着社会组织旗号开展活动的,可以向当地民政部门举报,或者通过前述网站和微信公众号投诉举报。
行业自律、政府监管、社会监督、法律规制,让慈善回归慈善,在于净化和改变滋生伪善和恶意的土壤,这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