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央行(Bank of Japan)近日发布了一篇有关央行数字货币(CBDC)的论文,虽然不少国家的中央银行都在研究数字货币,但各自研究的领域却略有不同,研究的的主题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但就日本央行而言,这次分析主要专注于零售央行数字货币,他们认为针对机构的批量央行数字货币(wholesale CBDC)并不会引发重大问题,因为机构组织通常会在中央银行里存入一定数量的保证金。
中央银行在设计央行数字货币的时候,可能会采取一定规模的杠杆。这里有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现金和商业银行是否可以按照1:1的比例兑换央行数字货币,如果可以按照1:1的比例,那么在压力条件下,央行数字货币的发行质量可能会受到影响。而另一方面,如果商业银行可以限制央行数字货币供应量,那么这种“强制执行手段”会造成市场上央行数字货币稀缺,继而导致出现溢价。
还有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央行数字货币是否会产生利息,这取决于央行数字货币的使用目的。如果仅仅把央行数字货币看作是一个支付工具,那么并不需要向持币人提供利息。但是,如果央行数字货币可以充当银行存款,那么就必须给持币人提供回报。同样地,“利息”这个问题是双向的,当市场主要利率走高的时候,中央银行可以选择提供零利率的央行数字货币;当市场主要利率不断走低甚至为负的时候,中央银行也可以让央行数字货币利率低于零。
另一方面,中央银行当然也能直接、或是通过商业银行向消费者发行基于账户或基于通证的央行数字货币。在基于账户的央行数字货币情况下,其实并不需要区块链或分布式账本技术,这样的“数字货币”并不具备太高的匿名性。而在基于通证的情况下,选择分布式账本技术的可能性更大,因此隐私性也会更好一些。
人们普遍认为,如果真的发行了央行数字货币,消费者可能不会再去银行存款了,而且一旦央行数字货币提供正利率的话,这种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就会更高,当然即便在低利率情况下也有影响商业银行的存款。
需要注意的是,对商业银行存款的间接影响可能才是我们需要关注的真正风险。如果商业银行的存款大幅减少,就意味着银行将无法提供那么多贷款——这就会引发另一个问题,贷款缩水将严重影响希望获得资金的项目,导致项目风险增加、回报降低。在核心技能方面,商业银行家和中央银行家差异是相当大的,因此商业银行存款和放贷能力下降可能“扭曲经济中有效的资源配置”。
央行数字货币可能引发的另一个影响就是:如果发行央行数字货币导致存款数量增加,那么央行也许就需要重新考虑自己的资产负债表和所持有的资产类型了。
日本央行还分析了商业银行自己发行支付工具的可能性,这种情况与摩根大通发布的稳定币JPM Coin非常相似。日本央行考虑了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商业银行存款被用作为抵押品,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存款保险,日本央行因此质疑是否真的有发行央行数字货币的必要;
第二种情况,也是商业银行的第二种选择,是让自己的支付工具得到资产的完全背书。但是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捆绑资产,商业银行的放贷能力会有所下降,继而增加了“失真”风险。
央行数字货币还会引发另一个担忧,在危机时,消费者有可能会把自己的银行存款转为央行数字货币。日本央行指出,在某种程度上,将存款转为数字货币这种情况可能已经发生了,因为有些人已经开始使用网上银行把余额转移到其他银行了。
此外,随着流入中央银行的资金变得越来越多,他们就更有能力向陷入困境的银行提供流动性。然而,日本央行承认,在动荡期间,由于信息不对称,有时很难适当、及时地为商业银行提供流动性。
如果央行数字货币是计息的,那么利息率就会成为市场利率的有效下限。但是,如果中央银行想要限制利息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就应该对利息率做出适当且微妙的判断。可一旦如此,就会让央行数字货币利息率单纯用于货币政策的目的变得更加困难。
另一个观点是,央行数字货币可能成为负利率工具(金色财经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上周也发布了有关这个议题的研究报告),在这种情况下,会鼓励人们选择使用现金。不仅如此,日本央行还指出,央行数字货币的名义价值如果能有所降低,也许会更受欢迎。
当然,如果央行数字货币不计息,那么一些大公司只需要把自己持有的资金兑换成央行数字货币,就能有效规避负利率风险了。
现阶段,许多信用卡和数字支付系统都有用户忠臣度奖励机制。从本质上来说,这些奖励大多会让用户“交出”自己的数据才能获得折扣,商家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了解谁在自己的商店里购物。如今,市场上的数字货币越来越多,一些有关交易和客户的信息正变得越来越混杂,因此,日本央行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在考虑建立央行数字货币的同时,还需要兼顾考虑有关数据和信息方面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