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上治理是权益证明公链主流的治理机制,但由于此机制容易导致大户权力过大及贿赂等等问题,并不一定适合以太坊2.0。目前以太坊治理机制具有决策弹性高的优势,如何明确治理规则边界及纳入集体机制,是未来以太坊链下治理革新的一大方向。
区块链治理机制是区块链设计中很重要的一部分。随着项目的演进,区块链各种利益群体需要合作更新区块链代码以达到项目的进展。但代码的更新往往涉及多方利益,若没有适当的治理机制,各方难以达成共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区块链项目都会有一套治理机制协调参与者之间的冲突,并使他们的动机与区块链系统的良性发展保持一致。本文将分三个部分介绍: 第一部分介绍区块链的治理机制,主要分为链上治理及链下治理;第二部分介绍以太坊目前的治理流程及存在的问题;第三部分介绍以太坊转型2.0后能够改善的方向。
每个国家或者城市都有自己的一套治理系统来创建、更新和执行法律。区块链作为一个生态系,同样存在自身治理系统,不同的是区块链分为链上的代码应用及链下的社会生态,不仅仅是一个分布式账本技术,更是一个完备的经济系统,这个系统里存在基金会、核心开发者、全节点、投资者、用户、矿工等众多利益相关者。传统民主政治的精神之一为三权分立,由行政、立法及司法相互制衡构筑整个政府,至上而下地统治整个社会。而区块链的治理生态则通常由四个利益相关者相互制衡而形成: 开发者、节点运营商、基金会及代币持有者,是参与者之间进行互动和合作得到共识的过程。根据治理模式的不同,区块链的治理机制可以分为链下治理和链上治理。
链下治理是指生态中的参与者在链下协调如何对项目进行更新和升级。链下治理的基础是生态中的参与者广泛参与讨论,其主要流程如下:首先,参与者可以研究并制定变更提案。接着,参与者在社交媒体上对提案表达观点,并进行充分讨论。然后,核心开发者根据社区的反馈决定是否接受该提案。如果接受,开发者会对项目代码进行更新和升级。最后,矿工、节点运营商和社区成员决定是否支持提案。如果支持,他们会选择升级节点客户端并维护新链。需要注意两点:第一,本质上,“治理”属于整个区块链的公共产品。矿工记账会获得奖励,但链下治理的过程中几乎没有明确的规则去奖励治理机制中的积极参与者,容易造成 “搭便车”行为;第二,虽然链下治理多为三权分立,但基金会通常占据主导的位置,掌握提案、分发奖励或增发代币等等关键权力,如何制衡也是一大问题。
不同于链下治理,链上治理的所有流程都发生在区块链上,通过智能合约对项目进行更新和升级。链上治理的主要流程是:首先,参与者可以研究并制定提案。然后,通过区块链对提案进行投票。最后,统计投票结果,如果提案通过,所有节点自动升级。
目前,采用链上治理的区块链项目有 Decred、MakerDao、Tezos 等。链上治理预先制定各个环节的时间节点和判断标准,整个流程会更加透明有序。同时,采用链上治理的区块链一般不会发生硬分叉。但链上治理也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持有大量代币的参与者在链上治理中拥有的权力过大,持币数量较少的参与者的参与积极性不高。
以太坊目前采用链下治理机制,由以太坊生态的各个利益相关角色自愿参与。以太坊所有的升级都是由以太坊生态的参与者通过链下社群投票表决得到共识的结果。
以太坊由三类核心参与角色构成区块链治理架构:
第一,开发者。以太坊生态拥有超过22万名开发者,为目前最大的开源社区,而积极更新代码的核心开发者共有将近100名,远远超过其他生态。
第二,节点运营商及矿工。以太坊的节点运营商及矿工负责运营区块链 DApp 的计算网点,为以太坊网路安全的骨干。但是以太坊的节点运营商三年来持续减少,目前仅有8000多个。
第三,以太坊基金会。以太坊基金会是一个参与以太坊生态的非营利组织,由创始人 Vitalik Buterin 领导,对社群有很大的影响力。以太坊虽然主张去中心化精神,但可以发现社群内有部分角色话语权及控制权过大的现象,离集体决策还有一段距离。
以太坊治理流程分为两个主要决策环节: 开发端及客户端。由开发端主要负责提案及决策,而由客户端决定是否执行。
开发端
首先,当开发人员或社群成员要改变以太坊任何既有技术或标准时,他们需要提出以太坊升级提案(Ethereum Improvement Proposal,EIP)。EIP可以应用在客户端或底层架构,且创建和提交 EIP 的过程是向所有人开放的。如果这个 EIP 的格式正确,那么它就会被合并到 EIP 库中。所有以太坊社群的参与者可以在 Reddit、Twitter、Github 和以太坊魔法师协会(Fellowship of Ethereum Magicians)上进行讨论并表达自己对该EIP的看法。EIP提交的过程有三点需要注意: EIP 必须有技术知识和以太坊规范的支持;提案者需要有影响力或获得足够的支持提案才能获得通过;提案者必须倾听和考虑社群中所有意见。
接着,以太坊社群会在链下创建投票活动及讨论会来评估社群对提案的态度,通常过程会有详尽的辩论。如果此次提案技术可行性高且各方反应良好,基金会的开发者便会和客户端会面,两者会对公链升级与否达成共识。最后,当大多数客户端同意与以太坊一起升级时,提案便会通过。
以太坊提案决策流程
客户端
当开发人员完成 EIP 提案时,会交由客户端及节点运营商实施,需要注意的是客户端与节点运营商并无义务一定要执行新的 EIP 更新。客户端团队会广播已经更新且可使用的客户端给节点运营商,节点运营商衡量用户、开发者、交易所情绪并进行各种讨论之后,决定是否运行客户端。如果节点运营商联合放弃升级,并且得到客户端及交易所的支持,硬分叉将很有可能出现。
由前文可知,以太坊最小决策单位为 EIP 提案,从提案到实施中间有许多决策点,各个参与者都能发表并做出自己的决定,从开发端到客户端,再到节点运营商。但是其中决策的流程无明确规则支持,多仰赖关键参与者之间的沟通协调。当多方共识一致时提案能够顺利通过,但一旦出现分歧,反复冗长的辩论将消耗社群庞大的专注力与资源。
过去以太坊经历了分叉、用户流失甚至新的公链产生。以太坊链下治理具有弹性高及接触面向广的优势,但是同样存在不少争议性及缺失。目前以太坊的链下治理不可避免地面临以下问题: 第一,争议导致的硬分叉会造成整个社区的力量被削弱。第二,开发者讨论无规定时限,讨论效率低。第三,并非所有利益相关者都能公平地参与议案的讨论。造成这个现象的背后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治理机制趋向寡头政治,二是治理架构过于狭隘。
治理机制趋向寡头政治
以太坊和比特币治理层面较为相近,都是通过链下的各种社群达成共识,提案必须经过社区同意才能实施。但是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以太坊生态中少数人对提案的影响力过大。Vitalik Buterin 个人的影响力通常能快速推动提案进展,效率会提高许多。举例来说,ETH 和 ETC 硬分叉事件,投票用户中有 85% 同意 Vitalik 的分叉提案,进而保留 ETH 存在。但随着以太坊生态逐渐成熟,传统链下治理三权分立的结构并无法完全照顾到代币持有者的利益。依照提案步骤来看,提案过程由核心开发者提出讨论,并由8000个节点运营商决定是否实施,而代币持有者只有在链下表达意见的权力而无实际表决的权力,相比链上治理,民主基础有一定的不足。除此之外,Vitalik Buterin 个人强大的影响力让以太坊基金会处于尴尬地位。无论基金会支持或不支持一个提案,都会对该提案通过与否有决定性的影响。
治理架构过于狭隘
目前 EIP 提案大部分由核心开发者及基金会提出,内容主要包含技术的升级及补缺。随着以太坊逐渐成熟,有更多议题需要被放在议程中讨论,包含合规、二级市场、去中心化金融生态或是用户体验等等,并不单纯只是技术层面。举例来说,MakerDao 或 Compound 等 DeFi 社群是基于以太坊的 DeFi 社群,链上管理高额资产,需要被适度放大其治理权。除此之外,以太坊的规则无边界容易导致无成果的讨论,当双方僵持不下时,并无适当的治理解决方案。技术升级为开发者擅长的领域,相较其他议题更容易达成治理共识,因此容易让提案者倾向提出技术相关提案,而选择性地忽略其他议题可能带来的无成果争论。
以太坊2.0将会从工作量证明机制转变为权益证明,并且以太坊2.0将会构建分片系统,结合多个分片链共同组成一个网络,提供更大的吞吐量。权益证明将会让矿工及 ETH 持有者的角色和利益逐渐混和,生态的参与者将会大幅增加,治理机制更为重要。如何使不同利益群体共同实现网络治理将是以太坊2.0的一大课题。下文将探讨以太坊2.0可能尝试的方向: 一是维持链下治理,将规则清晰化。二是尝试链上治理。三是明确以太坊宪法及教育推广。
维持链下治理
目前维持链下治理为以太坊社群较为偏好的选项,决策较为弹性且不易被大户垄断,目前有几个方向可以改进。
规则清晰化
以太坊2.0需要改善其决策流程规范不清的缺点。以太坊的提案结果取决于链下社区的投票与讨论,但提案者又涉及链上技术能力,这两者并不一定有交互。举例来说,以太坊的决策工具包含电话会议及线下社群投票,而这两个决策工具都有改进空间。第一,电话会议是不透明的决议流程,对整个以太坊社群的信任建立有害,社群无法知道在线下讨论的结果是否有被传达到电话会议中,以及是否有影响核心开发者做决策。ProgPow 提案就是一个危害社群信任的例子,社群投票中超过98%以上的参与者拒绝提案,但核心开发者举办的电话会议却迅速通过提案。第二,线下社群投票无法得知参与者是否为以太坊利益相关者。链上治理可以通过质押代币来确保投票者均为利益相关者,但是举凡推特或是 Reddit 并无相同的门槛限制。链下社群投票并无任何成本,因此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恶意投票。以太坊2.0未来需要让链下的投票参与者与区块链利益交互更深,并明确定义参与规则,社群成员才能知道如何积极参与利益相关提案。
提案分类
目前技术相关提案由核心开发者提出并由社群决策,其中不同的技术会影响到不同利益群体。因此,以太坊可以尝试将提案分类,并由涉及的利益群体做决策。理想上来看,由利益相关群体表决相关提案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是执行起来却十分复杂。一是每个群体对以太坊的知识程度并不相同,举例来说,许多代币持有者是生态的消极参与者,而矿工则是生态积极参与者,长久以来将会造成整个以太坊发展方向朝特定族群倾斜。二是许多提案牵涉到不止一个利益群体,或是个体拥有多个利益群体身分,如何将不同提案加入不同群体的投票权重是一大难题。
宪法及教育
传统的民主社会实行三权分立,一切的规则订定与行为基础均来自宪法。宪法是所有法源的依据以及行政命令的合理性来源。目前以太坊核心开发者与社群有决策的权力,但该权力并没有依据性,而是由社群普遍的共识形成。举例来说,2016年黑客发起针对 The DAO 智能合约多个漏洞的攻击,而在当天以太坊停止对所有交易做验证讨论软硬分叉的可能性。虽然此举是保护以太坊社群利益,但却无法源依据。一旦规则需要因应技术发展而演进,社群常常会陷入无所依从的情况而造成由少数人决定的现象。
而治理的推广需要教育,包含节点运营商、客户端及持币用户。链下治理有一大部分效率低的原因是一般人技术层面知识的不足,社群上光是技术流程的讨论时常重复且冗长。要表决提案前,对提案的理解非常重要。链下社群的管理与教育将是扩大治理规模的重要因素。
链上治理
绝大多数实施权益证明的公链使用链上治理,一方面链上治理可以确保流程明确透明,增加参与意愿及公平性,并能够快速投票决策。但另一方面,像以太坊如此庞大的生态,写入区块链的代码规则一旦有漏洞,造成的损失无可计量。除此之外,并没有一个规则能够通用所有情况。举例来说: 一 ETH 一票容易形成寡头治理、搭便车问题及贿选问题,一帐户一票则会有女巫攻击问题,而一 CPU 一票则会导致矿工中心化的现象。过去 Steemit 发生的一系列社区软分叉、冻结资产、贿选控制节点等事件,让我们思考 PoS 去中心化的两个层面——安全及治理均合并在链上是否为一个好选择。目前 Vitalik Buterin 提出以太坊2.0倾向维持链下治理的模式。以太坊2.0的验证者仅涉及交易验证,对于链上治理并没有投票权。无论以算力大小或是持币规模做为投票权重,都可能会有外力介入影响整个生态发展。
未来以太坊2.0的治理机制尚未定案,但有很大的程度是维持目前基金会、节点运营商及开发者三权分立的架构。以太坊2.0可以在以下几个点去做补完: 第一,清晰界定规则的边界。第二,从寡头治理转变为集体选择机制。第三,落实决策流程的监督与制裁。第四,冲突解决机制。第五,明确以太坊宪法。第六,技术及治理知识的社群推广。虽然权益证明公链运用链上治理机制是主流,理想上更趋近于去中心化且更符合区块链内在理念的治理机制,但是否适用于以太坊2.0目前尚待讨论。以太坊从 Phase 0到2.0公链合并完成还会持续数年,如何改革以太坊治理机制并平衡新的利益群体有待进一步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