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头坚定看好,空头嗤之以鼻,认可度不断上升的比特币已经吸引来大量投资者的关注。《巴伦周刊》对比特币的优势和其发展面临的障碍进行了深度梳理,帮助投资者理解加密货币领域背后的机遇和风险。
大多数人都喜欢美元。美元已经存在了好几个世纪,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也挺过了经济大萧条和通货膨胀的冲击。作为一种全球性的货币,美元运作得很成功。那么,我们真的需要一种既没有美联储的支持、只存在于计算机网络中、又消耗大量电力而且没有内在价值的数字货币吗?
没错,上述描述指的就是比特币。目前这一数字货币风头正劲。
随着市值突破1万亿美元(仅去年一年就飙升了1000%),比特币可能正在接近一个转折点。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等投行认为,投资者应把比特币纳入自己的投资组合。特斯拉(TSLA)和MassMutual等公司已经买入了大量比特币。只需在手机上轻点几下,就可以把它放进PayPal (PYPL))的数字钱包里,可以兑换成现金用来买东西。如果想交易比特币,Square (SQ)和Robinhood可以满足投资者的需求。Visa (V)还和Coinbase Global联合发行了比特币借记卡。
然而,很多人还不太明白比特币到底是什么,是否应该持有。我们无法从一个直观的角度去看比特币和其他加密货币,它们是从一个数字存储库中“挖”出来的,通过“区块链”这一分散式计算机网络进入流通。由于比特币供应量相对较少,散户和机构投资者的抢购可能会让位于不断扩大的加密生态系统顶端的比特币的价格上涨。在当下这个对通货膨胀和货币贬值忧心忡忡的环境中,支持者认为比特币会比美元、日元或欧元等“法定”货币更能保值。他们认为比特币最终将与全球经济中的纸币和谐共存。
虽然比特币已经诞生很久了,但还远没有普及,面临的障碍包括技术障碍、价格不稳定、税收政策以及政府不希望不受监管的数字代币抢夺他们的货币政策或金融监管主导权。非法使用比特币的现象也比比皆是,包括洗钱和逃税。一些国家政府采取了打击行动,举例来说,拥有区块链和挖矿领先技术的中国已禁止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使用比特币进行交易,并关闭了国内的加密货币交易所。中国政府正推进央行数字人民币,一定程度也是为了对冲比特币的崛起。
比特币面临的另一个障碍是,如何在不污染环境的前提下进行挖掘。据美银证券(BofA Securities)估计,全球比特币网络现在每年向大气排放6000万吨的二氧化碳,大致相当于希腊等国家的排放量。一些分析人士称,大多数比特币是用风能和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挖掘的,但有关比特币能源消耗的报告所依据的发电和用电量的假设令人生疑。随着比特币价格的上涨和交易量的增加,对环境的破坏也与日俱增。美银证券估计,每当有10亿美元流入比特币,就相当于道路上增加了120万车辆(而且不是特斯拉生产的那种)。
也许最令人头疼的问题是:比特币是否是一个万亿美元的泡沫?
比特币的市值已经超过了万事达卡(MA)、家得宝(HD)和埃克森美孚(XOM)的总和。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称,加密货币的整体价值相当于整个高收益债券市场的价值。然而,比特币的交易更像一只交易清淡的股票,而不是一只流动性很强的大盘股,挖掘出来的大部分比特币都由“Holders”(即那些不管市场环境如何变化都坚定持有比特币的人)长期持有,而且实际上并不流通,大宗交易可能会抬高价格。实际上,美银证券的数据显示,95%的比特币由2.4%的账户控制;Chainalysis的数据显示,20%的比特币可能存放在已经丢失或无法再使用的数字钱包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