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陈元主席、易纲行长、陈吉宁市长,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下午好!很高兴出席金融街论坛年会暨第二届成方金融科技论坛,与大家共同探讨“金融科技发展与监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创了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在此背景下,金融科技方兴未艾,推动金融业态发生深刻变革。人民银行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聚力“六稳”“六保”,坚持发展与监管“两手抓”,推动金融科技发展规划落地实施,构建金融科技监管体系框架,基本建成金融科技“四梁八柱”,我国数字金融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一、金融科技工作取得的新成效
(一)扬规划之帆,顶层设计日臻成熟。人民银行出台金融科技发展规划,建立发展评估指标体系,以6部委10省市应用试点为示范,引导金融业秉持“守正创新、安全可控、普惠民生、开放共赢”原则,全面激活金融需求、基础设施、人力资源、资本投资、政策支持等各类要素,推动构建金融与科技深度融合、协调发展的新生态。在规划指引下,金融机构加速金融科技统筹布局,通过设立子公司、混合所有制、股权期权等手段推进组织架构重塑,把科技元素注入业务全流程,显著提升金融服务质效。截至目前,已有11家全国性银行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金融业科技“含金量”进一步提升,创新活力得到充分释放。产业机构通过行业协会、孵化平台、专项合作等方式加强与金融机构跨界合作,推动产学研用协同更紧密、成果转化更顺畅,国家级金融科技测评认证中心、风险监控中心、发展研究中心等纷纷推动筹建,金融科技产业链整体竞争力不断增强。地方政府结合当地资源、技术、人才等优势,通过专项资金、减税降费、载体建设、配套服务等手段,做强金融科技产业链、做大金融科技生态圈。例如,北京市发挥独一无二的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因地制宜出台“金科十条”,打造金融科技与专业服务创新示范区。
(二)铸治理之器,监管框架基本建成。人民银行立足我国金融创新日新月异、风险复杂多变的实际,借鉴巴塞尔协议等国际监管框架,坚持创新与安全并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设计刚柔并济、富有弹性的创新试错容错机制,打造符合我国国情、与国际接轨的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目前已在北京、上海、深圳等9地开展试点,推出60个惠民利企项目,探索出一条既能守住安全底线、又能包容合理创新、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科技监管之路。在风险防范方面,对“机构自治+政府监管”的传统模式进行升级,引入社会公众、行业协会等力量参与金融科技治理,运用数字化监管手段强化创新风险的多渠道态势感知、综合性分析评估和差异化预警处置,打造机构自治、社会监督、行业自律、政府监管“四位一体”创新风险防线。在创新孵化方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精神,坚持寓监管于服务、以服务促创新的理念,积极打造创新辅导与试错容错机制,发挥缩小版真实场景“一端连市场、一端连监管、一端连用户”的优势,强化产用对接、政企协同与供需撮合,有助于打磨出满足人民需求、符合监管要求的优质产品服务,也便于提炼行业最佳实践经验,加速出台金融科技监管规则。在信息披露方面,以声明书、服务协议等为载体,综合运用声明公示、管理登记、用户明示等方式,多措并举建立覆盖创新应用全生命周期的信息主动披露与全程公开机制,提升信息披露的时效性、透明度与可信度,让金融消费者、社会媒体更好地了解创新应用功能实质与风险隐患。在权益保护方面,建立机构投诉、自律约束与政府监管相结合的综合监督渠道,督促创新主体全面公开创新应用真实情况,严格落实个人隐私与数据保护要求,采取风险拨备资金、保险计划等补偿措施,多管齐下切实维护好金融消费者监督批评权、知情与自主选择权、信息与财产安全权等合法权益。截至目前,以监管工具为基础、以监管规则为核心、以数字化监管为手段的金融科技监管框架基本建成。
(三)行普惠之路,为民利企成效显著。在利企方面,金融机构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重构传统信贷业务流程,释放数据生产要素价值,优化供应链资金供给,引导金融资源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推动实现小微企业融资服务增量扩面、提质增效。截至2020年三季度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14.6万亿元,同比增长29.6%,较好地实现了金融活水向小微企业精准式滴灌。在为民方面,金融机构利用数据挖掘、情景感知等手段,推动金融与衣食住行、医疗教育等场景深度耦合,实现主要民生领域金融服务广覆盖;发挥机器学习、语音识别、虚拟现实等技术优势,打造“可交互、有温度”的智能金融产品,有效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金融服务需求;借助5G、开放API等技术,构筑“多触点、一体化”的非接触式金融服务体系,推动支付缴费、投资理财等业务线上化迁移,为老百姓提供触手即达的金融服务。截至2019年底,全国银行业离柜率近90%,疫情期间社会公众足不出户便能办理金融业务,大部分业务可实现“非接触、云上办”。
(四)强服务之本,基础设施加速升级。近年来,人民银行科学规划、统筹部署,推动金融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跨越式发展,支撑金融体系结构转型和金融资源高效配置。在金融市场领域,推出数字票据交易平台、新一代外汇交易系统等,促进金融业务电子化升级,提升金融政策实施传导精准度,提高金融市场的安全性、透明度和交易效率。在支付财税领域,打造二代国库信息处理系统、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基于分布式架构的网联平台等,架设资金交易“高速公路”,实时支撑海量交易业务,便利资金汇转与结算,为国家财税资金运转和人民币国际化“保驾护航”。在信用融资领域,建成二代征信系统、动产融资服务平台、贸易金融区块链平台等,系统服务功能、运行效能、安全性能显著提升,为新时代信用融资体系建设提供全新技术支持,营造面向全国、辐射全球的开放共享贸易金融新生态。整体来看,新一代信息技术正推动我国形成布局合理、治理有效、先进可靠、富有弹性的金融信息基础设施新格局。
二、数字金融发展面临的新挑战
金融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在创新金融产品、再造业务流程、提升服务质效的同时,也改变了金融运行机理,加大了风险防控难度,金融创新发展面临新形势与新挑战。
(一)数据安全保护刻不容缓。金融科技重新定义数据价值,改变数据管理方式。从以物理网点为主的人工方式,到以互联网、智能终端为主的自动方式,数据采集手段更先进、渠道更多元、维度更丰富,金融数据资源呈爆发式增长。越来越多的数据传输从内部专网转向互联网,大量敏感信息直接暴露在开放网络环境下。与此同时,部分消费者和金融机构数据保护意识相对不足,对数据泄露环节和危害认识不到位,而不法分子窃取数据的手段却不断翻新,从面对面诱骗到远程网络攻击,从木马病毒到短信嗅探,个人隐私泄露等安全事件频频发生,甚至危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二)数字鸿沟弥合任重道远。随着金融与科技的深度融合,金融服务向线上化、智能化发展,在丰富人们现代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加剧了数字鸿沟问题。在服务接入环节,瞬时高并发、多频次、大流量的新特征抬高了支撑金融服务的软硬件门槛,影响服务可达性。在服务使用环节,老人、农村居民等弱势群体因理解能力弱、接受度低、适应性慢,无法灵活掌握各类智能产品与服务,在数字生活中被“代沟式”淘汰。数字鸿沟拉大了数字普惠金融服务的差距,加大了不同群体间生活质量对比度和距离感,使“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马太效应愈发明显。如何弥合这道“鸿沟”,已成为金融科技高速发展必须直面的难题。
(三)供应链安全可控迫在眉睫。我国金融业经历了业务电子化、渠道网络化、服务智能化阶段,金融与科技融合正在加速,逐步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对金融行业而言,在“无科技不金融”背景下,金融新业态对关键核心技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一旦供应链某个环节出现问题,将对我国金融安全造成重大影响。对机构自身而言,无论规模再大、市值再高,如果核心技术产品过分依赖单一供应商,就相当于自身发展的“命门”掌握在别人手上。因此,必须提前谋划多样可替代的技术方案、构建安全可控的供应链体系。
(四)业务交叉风险不容忽视。金融科技背景下,金融混业经营更加普遍,多种业务交叉融合,导致风险交织复杂、难以识别、外溢加剧。从传染性来看,不同业务相互关联渗透,跨界混业更加明显,单个市场风险可能沿着资金链、担保链扩散到多个市场,越界传染性提升。从传导性来看,业务流转变为信息流打破了风险传导的时空限制,个别机构风险在“蝴蝶效应”和“羊群效应”叠加作用下迅速外溢,风险传播速度呈现指数级增长态势。从隐蔽性来看,一些金融科技创新产品粉饰包装,增加了金融监管界定和识别的难度,使风险隐蔽性增大。业务交叉风险对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稳健经营提出更高要求,给金融管理部门穿透式监管、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带来严峻挑战。
三、金融与科技融合发展的新举措
针对上述新挑战,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尊重金融科技发展客观规律,加快推进金融数字化转型,聚焦实体经济与社会民生关键环节,找准薄弱点、盯住落脚点,合理规范运用科技手段赋能金融提质增效,推动金融与科技融合发展再上新台阶。
(一)固本强基,发挥数据要素倍增作用。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明确了数据要素的基础性、战略性地位,要求加强数据资源整合、应用与安全管理,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提升数据资源价值。金融业作为数据密集型行业,要积极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深刻认识数据重要意义、深化研究数据管理机制、深度挖掘数据内在价值、深入做好数据安全保护,为金融装上数据引擎,实现多向赋能。一是优化数据治理。建立健全数据治理机制,加强数据标准、数据模型、资产目录建设和管理,理清数据权属关系,做好数据所有权、使用权、管理权和收益权的科学界定,打造金融数据“通用语言”,切实提升数据质量和管理水平。二是深化融合应用。统筹规划全局数据架构,建立跨部门、跨机构、跨领域数据共享与融合应用机制,打破数据壁垒、拆除数据烟囱。深挖应用场景,运用海量多维数据实现信息整合、特征关联和业务洞察,将单场景信息增益叠加为多场景、网络化、图谱化的高价值数据,释放数据潜能、提升服务效率,做到“能用、会用、善用”数据。三是强化数据保护。遵循“用户授权、最小够用、专事专用、全程防护”原则,充分评估潜在风险,加强数据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综合国家安全、公众权益、个人隐私和企业合法利益等因素做好数据分类分级,实现数据的精细化管理与差异化防护,把好安全关口,严防数据泄露、篡改和滥用。
(二)定规立矩,护航智慧金融健康发展。国务院出台《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等政策文件,推动人工智能上升为国家战略,经济社会各领域从数字化、网络化向智能化加速跃升。金融业要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头雁效应”,进一步创新智慧金融应用模式,推动智慧金融从外围支撑向核心引领转变,实现由赋能向增能和产能阶段快速演进。在流程再造方面,将人工智能优质模型、工具与系统贯穿应用于获客、营销、风控、运营等全流程,打通部门之间的业务隔阂与流程断点,推动服务体系向主动化、个性化、精细化方向发展,提升客户体验和运营效率, 打造“非接触式服务、远程式办理、浸入式体验”的智慧金融新模式。在智能应用方面,开展金融智能云与算法规则库的前瞻研究布局,打造共享复用、高效敏捷、深度交互的智能中台,构建数据驱动、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慧金融应用生态。在算法安全方面,加快出台人工智能金融应用监管基本规则,建立智能算法评价备案机制,强化标准符合与安全管理,提高算法的可靠性和可解释性,提升驾驭人工智能复杂系统的能力,为智慧金融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三)以民为本,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乡村振兴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金融科技在赋能乡村振兴方面将大有可为。一是提升农村金融普惠化。加强惠农金融服务点与益农信息社、电商服务站等融合共享,运用移动金融APP、开放API等手段拓宽服务半径,打造“跨金融机构互通、线上与线下打通、金融与公共领域融通”的服务新渠道,因地制宜丰富特色化、综合化涉农金融服务和产品,填补农村金融服务空白。二是助力农业产业现代化。借助移动物联网、卫星遥感、图像识别、电子围栏等技术,加强作物、畜禽、水产、林木等农业“活体”动态跟踪,促进农业产业链数据自动化采集、可溯化信任和智能化分析,让“动产”转换为“不动产”,推动资金流、物流、商流深度融合,提升农业产业和上下游企业融资可得性。三是推动农民公共服务便利化,探索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农村缴费模式,实现水、电、燃气等公共事业缴费一站式办理,推动社保服务激活、就医结算、交通购票等公共服务数字化转型,实现“多项服务只跑一次”,让农民享受更优质便捷的服务体验,助力打通智慧政务“最后一公里”。四是促进乡村建设数字化,针对农民“数字足迹”缺失、农业跨领域数据融合不足等问题,基于多方安全计算、同态加密等技术推进涉农数据共享,利用数字化手段完善农村信用信息体系,为农户授信策略提供可信任、可追溯的数据源,提高信用体系覆盖面和应用效果。
(四)科技赋能,增强风险防范化解能力。防范化解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根本性任务,金融业要积极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丰富监管手段,探索金融风险甄别、防范、化解的新路径,全面提升金融监管效能,织密风险防控的“安全网”。一是增强监管专业性。利用监管科技搭建多层次、系统化的数字监管体系,将新技术应用带来的新产品、新业态及时纳入监管,形成与金融创新发展相配套的监管机制。二是增强监管统一性。加强监管统筹协调能力,通过建立数字化监管规则库、监管知识图谱和智能化数字监管平台,实现监管规则形式化处理、数字化转译和程序化服务,提升金融监管一体化水平。三是增强监管穿透性。建设多方联动的风险态势感知平台,通过复杂网络、深度学习等手段,建立健全金融风险监测预警和早期干预机制,早识别、早预警、早发现、早处置,切实增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能力。
(五)合力攻坚,提升金融科技产业竞争力。金融科技发展离不开专业分工和成熟生态,金融科技的竞争力是科技供应链从源头研发到应用落地的整体竞争力。党中央把“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放在经济生命线的重要位置,要求我们坚持安全可控和开放创新并重,着力推进金融新基建,加快核心技术研发应用,为金融业参与全球市场竞争夯实地基。一是加强联合攻关。找准制约核心技术突破的瓶颈,协同产业多方力量,以“钉钉子”精神持续加强协同攻关,开展全方位、多维度的适配测试与安全评估,不断完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满足金融需求、可商业化运营的金融科技产品,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金融科技民族品牌,抢占金融科技产业“制高点”。二是坚持场景牵引。从业务场景真实需求出发做好芯片、操作系统、分布式数据库等产品技术选型和应用融合,打造产用对接良性循环,为金融科技产业发展提供充足的业务滋养,逐步扩大安全可控产品应用规模。三是完善生态体系。推动金融科技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鼓励企业探索技术共研、场景共建、成果共用、标准共商和产权共享合作模式,优化金融科技发展所需的人才、融资、知识产权等制度保障,为金融科技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接力之年。“察势者明,驱势者智,驭势者赢”。我们要合理运用科技手段加大金融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不断提升金融服务质效,加快健全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的现代金融体系,为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贡献金融力量。最后,预祝论坛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