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金融开放 服务实体经济(权威访谈)
——访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朱民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面对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我国金融业开放还要在哪些领域推进?金融业应当如何改革创新,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记者近日就相关问题采访了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朱民。
利用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也为其他国家企业提供公开、公平、透明的市场环境和广阔市场机会
记者:新冠肺炎疫情给世界经济带来严重冲击,您如何判断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中国应当如何应对?
朱民:新冠肺炎疫情确实对全球经济产生了巨大冲击,我们预测2020年全球经济增长-4.5%—-5%,全球贸易增长为-15%。
通常,一个典型的经济金融危机会经历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流动性危机、信心危机阶段,第二阶段是偿付危机阶段,第三阶段是经济恢复和增长阶段。本次危机刚刚度过了第一阶段,正在进入第二阶段。
为了应对冲击,很多国家采取了前所未有的大规模行动来避免金融和经济崩溃,出台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跨过了传统的“红线”。这些政策在发挥稳定市场作用的同时,也给未来带来了不确定性。同时,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上升。
面对深刻变化的国内外环境,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要“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将为未来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我认为,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实现“一线、两点”。“一线”是指畅通经济循环,让商品流、信息流、人才流、数字流等各种资源要素顺畅流通,这既指国内市场,也指中国和世界市场之间。“两点”是高科技和高质量消费两个制高点。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首先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尽快突破“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为此,我国要构建科技基础设施枢纽,包括大数据、人工智能、算力、5G和云等,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助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最终推动经济社会全面数字化。
其次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高质量消费,这既要求提高国内消费品生产质量,也需要扩大开放,引入国际市场上的高品质商品。
新发展格局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我们不但自身要利用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也要为其他国家企业提供公开、公平、透明的市场环境和广阔市场机会,吸引更多国际商品和要素资源来到中国。
采取合理的宏观审慎监管政策,提升跨境资本流动管理的有效性
记者:近来国际市场对人民币资产的需求上升,对此应当如何看?
朱民:最近,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持续上涨,美元对包括人民币在内的主要货币都出现贬值,引起国际市场关注。目前来看,美联储还可能将利率维持在较低水平,现在的态势还会持续一段时间。
人民币金融资产的国际吸引力越来越强,国际市场对人民币资产的需求在上升,更多外资和外资机构进入中国金融市场,这体现了全球投资者对中国经济的信心。同时也要看到,在当前国际经济金融环境存在较大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的背景下,各国金融市场之间的关联性在增强,资本跨境流动的规模和速度都超过以往,这不仅会带来主要货币汇率持续波动,也会加剧全球金融市场的波动。对此,我们要做好风险防控准备,积极加以应对。
一方面,要采取合理的宏观审慎监管政策,在现有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当中逐步完善关于资本流动监管的规则,提升跨境资本流动管理的有效性。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微观市场监管,重点监测机构及企业的跨境交易行为,增加短期资本流动成本,防止跨境资本异常流动,特别是投机性的资本流动对中国金融市场可能带来的冲击,维护市场稳定。
财富管理、健康养老、金融衍生产品等领域要进一步加大开放
记者:近年来,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步伐加快,您如何评价开放的成效?
朱民:自2018年4月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以来,中国金融市场推出50多条具体的开放措施,金融业对外开放步伐明显加快。多家外资机构控股境内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多家全球性资产管理机构有意设立外资全资的基金管理公司、设立外资控股的理财公司、参与设立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同时资本市场双向开放稳步推进,支付清算、信用评级等领域取消准入限制。中国金融业为国际投资者提供了一个更加开放、透明、包容、友好、便利的市场环境。
未来金融业进一步开放,需要引进一些在财富管理、健康养老等领域有丰富管理经验的外资机构,满足居民财富保值增值需求,更好地应对人口老龄化。其次,我们应丰富金融衍生品种类,为全球投资者提供种类丰富、功能完善的产品和工具,进行有效风险管理。
金融要服从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和实体经济多样化的金融需求
记者:金融业应该如何改革创新,为实体经济服务?
朱民: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和宗旨。金融要服从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和实体经济多样化的金融需求。
当前中国经济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经济发展将更多地依靠科技创新,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正在加快推进。与此同时,服务业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主要的驱动力,2019年服务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到53.9%,服务业小微企业发展活力足。这些变化对金融业改革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要改变传统以抵押为基础的融资模式,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以适应数字经济发展要求,满足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需求。此外,随着中等收入群体扩大和人口老龄化时代来临,居民资产配置、财富管理、健康养老保险需求也在持续增长。未来要加快商业养老保险发展,充实养老保险“第三支柱”。
科技也在赋能金融。在科技力量驱动下,金融科技公司和着力转型的传统银行共同推进中国金融业发生积极转变。比如在小微企业贷款领域,不但网商银行、微众银行这类互联网银行能依靠大数据高效服务,一些大型商业银行也能把银行直接移动到互联网上,还有一些聚焦于线下业务的银行,也能通过电子设备将用户数据线上化。
在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金融业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我们相信,经过风雨历练的中国金融业一定能鼎新革故,和实体经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携手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不断前行。(记者 欧阳洁)
扩大金融开放 服务实体经济(权威访谈)
——访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朱民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面对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我国金融业开放还要在哪些领域推进?金融业应当如何改革创新,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记者近日就相关问题采访了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朱民。
利用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也为其他国家企业提供公开、公平、透明的市场环境和广阔市场机会
记者:新冠肺炎疫情给世界经济带来严重冲击,您如何判断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中国应当如何应对?
朱民:新冠肺炎疫情确实对全球经济产生了巨大冲击,我们预测2020年全球经济增长-4.5%—-5%,全球贸易增长为-15%。
通常,一个典型的经济金融危机会经历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流动性危机、信心危机阶段,第二阶段是偿付危机阶段,第三阶段是经济恢复和增长阶段。本次危机刚刚度过了第一阶段,正在进入第二阶段。
为了应对冲击,很多国家采取了前所未有的大规模行动来避免金融和经济崩溃,出台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跨过了传统的“红线”。这些政策在发挥稳定市场作用的同时,也给未来带来了不确定性。同时,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上升。
面对深刻变化的国内外环境,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要“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将为未来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我认为,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实现“一线、两点”。“一线”是指畅通经济循环,让商品流、信息流、人才流、数字流等各种资源要素顺畅流通,这既指国内市场,也指中国和世界市场之间。“两点”是高科技和高质量消费两个制高点。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首先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尽快突破“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为此,我国要构建科技基础设施枢纽,包括大数据、人工智能、算力、5G和云等,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助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最终推动经济社会全面数字化。
其次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高质量消费,这既要求提高国内消费品生产质量,也需要扩大开放,引入国际市场上的高品质商品。
新发展格局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我们不但自身要利用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也要为其他国家企业提供公开、公平、透明的市场环境和广阔市场机会,吸引更多国际商品和要素资源来到中国。
采取合理的宏观审慎监管政策,提升跨境资本流动管理的有效性
记者:近来国际市场对人民币资产的需求上升,对此应当如何看?
朱民:最近,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持续上涨,美元对包括人民币在内的主要货币都出现贬值,引起国际市场关注。目前来看,美联储还可能将利率维持在较低水平,现在的态势还会持续一段时间。
人民币金融资产的国际吸引力越来越强,国际市场对人民币资产的需求在上升,更多外资和外资机构进入中国金融市场,这体现了全球投资者对中国经济的信心。同时也要看到,在当前国际经济金融环境存在较大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的背景下,各国金融市场之间的关联性在增强,资本跨境流动的规模和速度都超过以往,这不仅会带来主要货币汇率持续波动,也会加剧全球金融市场的波动。对此,我们要做好风险防控准备,积极加以应对。
一方面,要采取合理的宏观审慎监管政策,在现有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当中逐步完善关于资本流动监管的规则,提升跨境资本流动管理的有效性。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微观市场监管,重点监测机构及企业的跨境交易行为,增加短期资本流动成本,防止跨境资本异常流动,特别是投机性的资本流动对中国金融市场可能带来的冲击,维护市场稳定。
财富管理、健康养老、金融衍生产品等领域要进一步加大开放
记者:近年来,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步伐加快,您如何评价开放的成效?
朱民:自2018年4月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以来,中国金融市场推出50多条具体的开放措施,金融业对外开放步伐明显加快。多家外资机构控股境内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多家全球性资产管理机构有意设立外资全资的基金管理公司、设立外资控股的理财公司、参与设立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同时资本市场双向开放稳步推进,支付清算、信用评级等领域取消准入限制。中国金融业为国际投资者提供了一个更加开放、透明、包容、友好、便利的市场环境。
未来金融业进一步开放,需要引进一些在财富管理、健康养老等领域有丰富管理经验的外资机构,满足居民财富保值增值需求,更好地应对人口老龄化。其次,我们应丰富金融衍生品种类,为全球投资者提供种类丰富、功能完善的产品和工具,进行有效风险管理。
金融要服从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和实体经济多样化的金融需求
记者:金融业应该如何改革创新,为实体经济服务?
朱民: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和宗旨。金融要服从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和实体经济多样化的金融需求。
当前中国经济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经济发展将更多地依靠科技创新,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正在加快推进。与此同时,服务业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主要的驱动力,2019年服务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到53.9%,服务业小微企业发展活力足。这些变化对金融业改革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要改变传统以抵押为基础的融资模式,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以适应数字经济发展要求,满足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需求。此外,随着中等收入群体扩大和人口老龄化时代来临,居民资产配置、财富管理、健康养老保险需求也在持续增长。未来要加快商业养老保险发展,充实养老保险“第三支柱”。
科技也在赋能金融。在科技力量驱动下,金融科技公司和着力转型的传统银行共同推进中国金融业发生积极转变。比如在小微企业贷款领域,不但网商银行、微众银行这类互联网银行能依靠大数据高效服务,一些大型商业银行也能把银行直接移动到互联网上,还有一些聚焦于线下业务的银行,也能通过电子设备将用户数据线上化。
在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金融业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我们相信,经过风雨历练的中国金融业一定能鼎新革故,和实体经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携手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不断前行。(记者 欧阳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