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合约交易者反馈,他们在一家名叫Bingbon的加密资产合约交易平台上注册后,经历了一场“考试”,“想交易,还得先答题。”有过股票证券投资经验的币圈投资者一言以蔽之,“类似开通股票账户前要做的风险评估测试问卷。”
不同用户填写完问卷后发现,他们可开单的仓位和杠杆率不同,有人仅能开20倍杠杆,有人的杠杆倍数不受保护性限制。有投资者评价,“第一次在币圈遇到被交易所‘限速’的情况,上路前提示你车别开太快,杠杆别上的太高。”
查看交易所公告不难发现,Bingbon在今年5月推出了平台用户保护计划,在交易进行前,增设了用户用于评估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的测评机制,并为用户做风险分级,以此决定用户能够开通的仓位和杠杆率。
投资者风险评估测评事实上是传统金融市场上已形成监管规制的“投资者适当性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投资标的提供方可根据测评来为投资者提供适合他们风险承受能力的金融产品,这种制度在发挥资本市场资源配置的同时,有利于监管和服务方共同进行市场风险管理。
如今,在各国对加密资产交易的监管态度不一之情况下,专注合约交易的Bingbon多往前走了一步,为效仿合规、专业的金融市场做了一次良性示范。
检索Bingbon的发展履历,这家从中国台湾发展起来的合约交易平台,已经为全球37个国家和地区提供服务,并表示已按一些合规要求,取得了美国、欧盟、澳大利亚等地方的相关金融牌照。这也就不难理解,Bingbon为何会推出用户风险评估体系。
交易前先测试 平台主动“限速”
在Bingbon注册账号后,如果你点击合约交易菜单,系统会自动弹出一个“开通合约交易”的风险提示提及条款与细则。这种合同性的条款细则在加密资产交易平台的开户环节中十分常见。
不同的是,在Bingbon开通合约交易,你不能只是习惯性地在那个“我已详细阅读并同意”上点个对勾了事,系统会提示你开始答题。
Bingbon设计了一套测评问卷,包含14道测评选择题,内容既包括用户年龄段、职业情况、获知平台的渠道等一般信息,还包括用户对数字货币的知晓程度、家庭年收入及可用于合约交易的比例、投资资金来源、接触数字货币的时间、交易频率、投资预期、面对投资波动时的情绪、开仓一次合约交易的理由等等。
从Bingbon问卷的设问看,这些问题有助于帮助用户和平台双方了解开户者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和偏好。完成测试后,系统会快速给出测试结果,形成风险评级打分。Bingbon公告显示,用户风险测评结果从高到低分为R1、R2、R3,对应不同的杠杆率和仓位资金额度。
也就是说,风险评估后,R2 和R3 的用户将被交易平台限制杠杆率和开仓金额。正如一些用户所言,他被交易所“限速”了。
如果从用户的资金风险角度看,这样的限速并非坏事。高波动特点的加密资产市场自打出现期货合约这类金融衍生品后,与高杠杆、高收益对应的是高风险。
以市场常见的BTC 50倍杠杆开仓期货看多或看空合约为例,只要BTC价格反向波动1%,用户就会出现爆仓,造成本金亏损。币市“3·12”黑天鹅事件发生后,合约帝统计,当日仅BTC一个标的的合约爆仓额就超过168亿元,波及数十万开仓用户。
Bingbon的用户风险评估测试,事实上也是试图补足合约交易的市场教育缺位环节。在测评结束后,Bingbon附在评级结果之后的是风险提示,明确告知用户“合约交易具有高杠杆和高风险性,可能导致账户资金部分或全部损失”,此外也提醒用户,要注意防范代单、代操盘骗局,合理使用杠杆、警惕高杠杆风险,合理控制仓位、避免严重损失等这些参与交易的基本常识。
事实上,做好用户风险评估,保护用户,也是保护平台自身。有关注数字货币行业的律师认为,交易服务提供方提前对用户做明文的风险评估和告知,从法律层面讲,不仅是对用户负责,尽告知义务;在面对市场风险、用户追责时,也有助于降低自身提供服务时可能面临的法律风险。
谋求合规发展 试水投资者适当制度
事实上,在传统金融市场,无论是参与股票证券交易,购买理财产品,还是参与投资私募基金,做期货合约交易,提供金融标的的服务方均须提供投资者风险评估和偏好测试,私募对冲等高风险的投资标的,干脆禁止散户进场,只允许满足要求的合格投资者参与。
这不仅是合理配置金融资产的市场逻辑,更是各个国家写入法律的监管要求。美国、欧盟国家等金融行业规模较大的国家,均存在相关的法律规范,来自于一套专门的金融管理体系——投资者适当性制度。
适当性管理是海外成熟市场对金融服务机构的一项普遍性监管原则。受监管的金融机构向客户特别是零售客户提供一项新的金融服务或销售金融产品时,一般都会通过了解客户的知识与经验、财务状况以及投资需求等信息,帮助客户判断是否具备相应的风险认知与承受能力,是否适合使用金融服务或投资金融产品,并充分揭示风险。
当下,以比特币、以太坊为主流的加密资产新兴金融市场,在全球各国的范围内尚未形成共识一致的监管原则,但从2017年开始,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已经针对加密资产交易提供方制定了监管框架,中国香港在今年也有意推出监管机制。
2018年,从中国台湾起步的交易平台Bingbon,事实上经历了这波新金融市场与监管博弈的时期。从Bingbon在美国、欧盟一些国家及澳大利亚持有满足开设交易服务的金融牌照看,它想必是感受到了合规发展的必要性,特别是该平台涉及到期货合约这类传统金融市场中都属于专业金融产品的业务。
目前,Bingbon主要提供BTC、ETH、XPR、LTC等10个币种对USDT的合约交易服务,标记价格引入了火币、币安、 OKEx三大现货交易平台行情,支持逐仓和全仓模式,实施无穿仓分摊机制,可实时结算。
Bingbon官网显示,其已经获得了澳洲的DCE牌照、欧盟国家爱沙尼亚MTR加密货币交易牌照及美国MSB合约期货交易牌照。该平台的官网设有牌照信息指南专页,不仅展示了牌照的样子,也提供了这些国家监管部门的官网链接,供外界查询其持牌的真实性。
从持牌状况不难看出Bingbon谋求全球合规发展的投入和决心,也就可以理解为何这家平台会设置投资者风险评估体系。
尽管加密货币市场尚缺乏第三方监管,还没有在全球范围内形成相对统一的准入机制,但看重合规发展的Bingbon先迈了一步,给自己加了一个“紧箍咒”,效法传统金融领域运行了多年的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原则,既保护用户,满足合规要求,也为自己增加了风控保险箱。
Bingbon对用户进行风险测评和谋求合规之举,从用户角度看,无疑起到了保护作用;于平台自身发展来说,增加了市场的信任度,有利于吸引用户进入平台参与交易;于整个交易所行业而言,Bingbon的做法帮助行业向专业金融市场过度,有助于将加密资产带入正向评价。
无疑,Bingbon做了一次交易所行业良性发展的示范——安心、规矩地为用户提供服务,同样能够占据一席之地。其用户的辐射范围可以展现这一成果:目前,Bingbon的用户已经覆盖了全球37个国家和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