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全球各地的开发者们都在不遗余力地向公众宣传区块链技术有着怎样广泛的应用场景,试图推动这一技术的迅速普及。然而尴尬的是,在一些最基本同时也是最重要的概念上,他们的解释往往不够清晰,比如该技术的运行原理是什么,能够产生哪些实际的价值,采用该技术的平台怎样才能在同对手的竞争中获得明显优势等等。如此一来,来自民间的种种怀疑和非议也就在所难免了。
本篇文章试图从历史的角度出发,通过讲述互联网在过去十年间由开放性货币向开放性网络的发展与演变,向大家揭示潜在的应用案例在影响互联网公司技术决策方面扮演的重要角色。读完本文,相信读者会对一些基本的概念,比如什么是区块链,不同的区块链平台适合开展什么业务以及区块链未来的发展方向等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知。下面我们切入主题:
区块链概念快速入门区块链本质上是一个数据库,不过和传统数据库(如亚马逊、微软或谷歌)由单一节点运行不同的是,该数据库由多个不同的节点运行。这便赋予了它更强大的属性,与如今的云平台不同,用户不再需要信任数据库的“所有者”(或其操作安全性)来维护高价值数据。当区块链是公开的时候,任何人都可以将其用于处理任何事。
为了使这个系统能够在全球各地的匿名节点上运行,该系统必须要有一个数字通证,以方便从链上用户到运营节点的支付(并为其背后的博弈论提供安全保证)。尽管它曾在 2017 年的爱西欧热潮中遭到滥用,但“通证”和“通证化”的核心理念(即单个数字资产可以被唯一地识别和转移)却在人群中引起巨大反响,并迅速获得广泛应用。
将存储数据的数据库层与数据的修改层(虚拟机)分开也很重要。通常,二者在某种程度上是绑在一起的,数据库层的技术属性大致决定了修改层的功能范围,不过与此同时二者也各自驱动系统获得更高级别的属性。
一条链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优化,例如安全性(如比特币)、速度、成本或可扩展性。在此基础上的数据修改层也可以从几个维度上进行优化——它可以是一个简单的“加减”计算器(如比特币)也可以是一个图灵完备的虚拟机(如以太坊或 NEAR)。
因此从理论上看,两个区块链平台完全可以对底层的链和虚拟机进行调整,实现完全不同的功能,而且它们彼此可能永远都不会成为竞争对手。例如,比特币所处的世界与以太坊或 NEAR 相去甚远,后者与瑞波或恒星币也完全不同,尽管它们都是使用“区块链技术”来驱动的。
区块链技术的三个阶段
技术进步和系统设计决策赋予了区块链许多新的功能,推动了这一技术的不断发展。从中本聪率先提出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比特币至今,区块链已走过十个年头,在此期间共经历了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开放货币:任何人都可以使用的数字货币;
开放金融:运用可编程性拓展开放货币的功能;
开放网络:扩大开放金融的范围,使之涵盖所有高价值数据,并做到人人可用。
让我们先从开放货币开始讲起吧。
第一代:开放货币
货币是资本主义的基石。任何资本主义体制的建立首先要允许体制内的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能获得货币。
用户在数据库中可以存储的最高价值的数据之一就是货币本身。这也是比特币的创新之处——提供一个简单的共享账本,让每个人都同意李雷拥有 30 个 BTC,并可以给韩梅梅发送 1.5 个 BTC。比特币的设计理念遵循安全至上原则。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比特币的共识机制往往伴随着高额的金钱成本和时间成本,而且还容易遇到发展瓶颈。另一方面,比特币的修改层本质上只是一个“加减计算器”,用户只能做一些基本的转账操作,其整体功能十分有限。
不过这也并不是说比特币一无是处,相反,我们可以将其看做一个很好的示例工具,从中吸取经验和设计灵感。比如,比特币向人们揭示了数据上链的好处:链上数据独立于任何第三方,可以在无需许可的情况下操作(BTC 持有者可以在不征询任何人的情况以P2P的方式在两个账户直接进行转账操作)。
受比特币简单易用和功能强大等特点的刺激,“货币”已成为区块链早期应用中最原始同时也是最成功的应用之一。但事实证明,生活中的人们对货币的需求是多样化的,比特币“转账速度慢、成本高、但是安全性特别高”的设定使其和黄金一样,十分适合充当价值存储的介质,但对于便捷的电子商务支付或跨境转账等业务需求,比特币就有点鞭长莫及了。所以开发者便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开发出形形色色的数字货币:
转账:如果某一公司想让全球百万级的用户每天都可以随时随地自由汇款,那么该公司的汇款工具需要做到比特币性能更高、成本更低、但仍能保持一定的安全性。瑞波和Stellar 便是为满足这一需求而生的两个项目。
快速交易:如果想让 10 亿人像使用信用卡一样使用数字货币,就需要对这条链作进一步调整,使之满足高可扩展性、高性能和低成本的特点。要做到这一点,通常要在安全方面做出一些牺牲。目前通用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在比特币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更快的 Layer2,该层优化了比特币速度性能,但在交易完成后(如闪电网络)将资产存储回比特币数据库。第二,建立一条新链,尽可能提供安全性,同时仍然允许快速、廉价的交易,比如 Libra。
私密交易:如果想确保交易双方的身份和其他交易信息不被任何人知晓,就需要添加一个匿名交易层,不过这样做会牺牲性能并增加成本。Zcash 和门罗 就是此类项目的代表。
代表一笔钱的通证实际上是一种全数字资产,因此也是可以被编程的。这可能发生在根一级,例如,比特币未来的总产量被写入到比特币核心系统中。但如果在这种资产之上添加一个计算层,那这种数字资产的潜力也更上一层。这就是开放金融的由来。
第二代:开放金融
在金融领域,货币不再仅仅是一种价值储存介质或交易性资产——人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对其进行操作,从而从最大程度上开发其应用潜力。
既然人们可以在无需许可的情况下发起比特币转账,那么写代码的开发人员是不是也可以做类似的事情?一旦认识到这一点,数字货币就会变得有趣得多。数字货币有自己独立的 API,它不需要任何公司向您提供 API 密钥和使用条款。 这就是“开放金融”的愿景,它还有另外一个名字——DeFi(“去中心化金融“)。
如上所述,比特币的 API 非常简单,而且性能有限。因此开发人员可以将脚本部署到比特币网络,比特币网络可以转移比特币,但是要想让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通常需要对比特币进行跨平台操作(这是一项极为庞大的工程)。
其他平台已经努力将处理数字货币所需的安全性与更复杂的修改层结合起来。以太坊是第一个提供这种服务的通证。与比特币的“加减法”计算器不同,以太坊是在存储层上创建了一个图灵完备的虚拟机,允许开发者编写完整的程序并在链上运行它们。
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存储在链上的数字资产(如货币)的安全性,要与能够自行修改其状态的程序安全性和鲁棒性一样出色。以太坊的智能合约本质上是在链上运行的无服务器脚本,就像“发给韩梅梅23枚通证”的交易在比特币上运行一样。以太坊的原生通证是“Ether”或“ETH”。
这种力量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显现出来。以太坊的 API 和比特币一样都是无需许可的,但不同的是后者可以无限编程,因此开发人员可以创建一系列区块组件,将 ETH 从一个管道传输到另一个管道,从而为终端用户完成有意义的任务。
举个例子,在现实世界中,要想完成货币结算需要一家大银行与每个供应商就合同和 API 访问权限进行协商。在区块链世界里,这些成员都变成了开发人员独立创建的工具,并在 2020 年初迅速扩展到处理数百万美元的吞吐量和拥有超过 10 亿美元的资产。
以 Dharma 为例,它是一个允许用户存储数字通证并从这些余额中赚取利息的钱包,这也是传统银行业的基本业务之一。Dharma 的开发者通过将在以太坊之上创建的多个组件组合在一起,为他们的用户生成利息。例如,用户的美元被转换成 DAI——一种基于以太坊的“稳定币”,然后通过管道输送成 Compound,——一种具有借贷功能的协议,从而为用户的余额赚取即时利息。
笔者想要表达的重点是,一款真正面向消费者的产品可以由一堆组件创建,每个组件又可以由不同的团队创建,这些组件可以在不需要任何许可或 API 密钥的情况下使用,而且当下可以处理数百万美元的资产。它几乎类似于一款开源软件,但是每部署一次开源软件都需要下载一次特定库的副本,但开放组件只需部署一次,之后任何人都可以调用该特定实例((instance)来访问其共享状态。
对使用这些组件的计量和收费本身属于系统的职责,会由系统自动完成。因此创建这些组件的每个团队无须担心因为有人滥用他们的API而导致他们对任何高昂的EC2 (亚马逊云) 账单负责。
以太坊的运行参数与比特币类似,只是运行速度稍快一些(区块传播速度约为比特币的 30 倍),成本稍便宜一些(比特币转账成本约为 0.50 美元,而以太坊约为 0.10 美元)。这使得他们能够保持较好的安全性,同时允许资产管理等低速应用蓬勃发展。
但是,作为初代技术,以太坊网络在面临压力瓶颈的时候已经力不从心,每秒最多只能处理 15 个点对点交易。这种性能差距使得原本被寄予厚望的开放金融在发展上陷入停滞状态。就像进入数字时代之前全球金融体系的运作还依赖票面检查和电话确认一样,以太坊网络目前的运行速度,甚至还比不上 1990 年的图形计算器,由此带来的结果是链上资产转移的速度十分缓慢。
尽管以太坊目前仍然存在诸多不足,但不可否认的是,它的出现向人们展示了可组合组件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前景,同时也为下一代区块链技术的到来奠定了基础,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讲到的开放网络。
第三代:开放网络
现如今几乎任何有价值的东西都可以获得货币属性,也正因为如此,互联网与“开放性金融”这一概念得以合二为一,进而催生出价值互联网与开放性网络这两个 创新业态。
“开放性货币”本身已拥有大量的应用案例,而被视为下一代技术范本的以太坊 则凭借着与“开放性金融”的无缝衔接,令“开放性货币”的应用前景得以成倍 扩大,这些我们都有目共睹。如今又有一项新技术试图在“开放性金融”的世界 里寻找更多可能,最终释放区块链技术的真正潜力。
我们谈论的任何货币,从本质上看都只不过是存储在拥有专属 API 的区块链系 统中的一行行数据而已。但重要的是,区块链系统本身可以存储的东西有很多, 几乎无所不包。
区块链自身的属性使其十分适合作为贵重物品的存储介质,不过这里所说的“贵 重物品”在定义上是十分灵活的。任何有可能被其他用户视作贵重物品的数据都 可以通过“通证化”这一流程获得自由。这里所说的“通证化”是指将现有的资产 而非新生成的资产(如比特币)上链,同时为其添加和比特币和以太坊同一类型 的无需许可的 API 功能。和比特币一样,这一操作可以为上链的物品创造全球 普适的稀缺性(无论构成它的代币数量为 2100 万枚还是仅仅一枚)。
我们可以以 Reddit 和 Sofi 项目为例,来解释一下我们想要表达的观点。Reddit 是一家社交新闻和娱乐网站,用户可以通过在平台发帖或者在帖子下面评论获得 积分“Karma。” Sofi 则是一家网络借贷平台,会利用一系列评估指标来完成申请者的借贷审批。在现有条件下,如果一个负责构建下一代 Sofi 平台的黑客马拉松团队想要将 Karma 积分并入自身的信用算法,他们就需要和 Reddit 团队交涉,建立双边协定,以便获得使用对方 API 的授权。然而如果 Karma 积分本身是经过通证化的,该黑客马拉松团队本身就已拥有整合 Karma 积分的全部工具,Reddit 也无需对此知情。Karma 本身的有用性会促使全球更多的用户想办法增加 手里的 Karma,而 Reddit 团队则会因此而获益。
顺着这个思路往下走,在接下来的黑客马拉松活动里会有 100 家不同的技术团队 可以想到利用这一资产以及十几种其他资产的新方法,同时创造套可以公开反复使用的组件,或是利用这些组件打造面向用户的新应用。这就是开放网络的愿景。
以太坊的出现让高价值货币借由无需许可的各类组件轻松传输成为可能。和以太坊一样,任何经过通证化的资产都可经由类似的组件实现传输,消费,交换, 抵押,修改等功能,抑或是根据自身开放 API 的要求实现互动功能。而开放性网络与开放性金融并没有本质上的不同,前者其实是后者的一个超集。只是随着开放性网络应用案例的规模不断扩大,对其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触达新的潜在用户群体也成为了构建开放性网络的题中之义。
构建开放性网络平台需要满足以下几个关键条件:更高的吞吐量,更高的处理速度和更低的交易成本。在开放性网络背景下, 区块链系统不再仅仅处理动作缓慢的资产管理决策。为了支持更细分的数据类型和应用案例,区块链需要一套真正能解决用户痛点的扩容方案。
可用性——用例会延伸到面向消费者的应用中,那么开发人员构建的组件或其上的应用程序就需要带来流畅的终端用户体验,例如,当用户在配置或链接账户到各种资产或平台的同时需要保留用户的数据所有权,这一点至关重要。
这些规范因为非常复杂,所以几乎没有任何一家平台可以全部满足。我们花了多年的研究才得出这样的结论:在运行期间,新的共识机制与新可扩展性技术结合在一起,同时需要仍维持货币资产所需的性能和安全性。今年有几十个区块链项目上线,为了解决开放货币和开放金融应用案例的不同子集,这些项目对平台进行了调整。考虑到现有技术的局限性,他们有必要针对特定的细分市场进行优化。
NEAR 是唯一一家有意改进其技术并调整其性能特性以满足开放网络全部需求的公链。NEAR 将多年积累下来搭建高性能数据库的技能与把产品做得到人人可用的经验结合起来。与以太坊一样,它在区块链之上构建了一个完整的虚拟机,但底层链通过将计算动态拆分为并行进程(分片技术)来调整其容量,以满足需求,同时仍然保持数据可靠所需的安全性。
这意味着所有的应用案例都可以建立在法币为背书的通证上,这些通证可以让全球获得稳定的货币,开放的金融工具可以扩展到复杂的金融工具,也可以扩展到日常生活中的人们,以及开放网络应用程序可以集成所有这些,为日常的商业和交互提供动力。
结语
开放网络的故事才刚刚开始。我们刚刚完成了必要的技术开发,使其足以达到适当的规模。随着这一里程碑的实现,越来越多的开发者和创业者加入进来,也会有越来越多基于开放网络的创新逐渐实现。
要了解开放网络的潜在影响,不妨留心大爆发前的早期互联网,历经几年的挑战,在 20 世纪 90 年代末制定了使消费者能在线上消费的必要协议。在随后的 25 年里,基于互联网的商业每年增长超过 2 万亿美元。
类似地,开放网络也扩展了网络边界,触达了开放金融本质,并扩展到了面向企业和消费者的应用程序之中。开放网络的前景是无限的,我们只能猜中开始, 但无法预测结局。
翻译:华语ZZ,Homer
校对:Homer
编辑:Ange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