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提速和5G、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高速发展,为医疗大健康行业发展注入了一针“强心剂”。后疫情时代,数字科技走到前沿,成为推动中国医疗体系和社会健康服务转型升级的新兴力量。
专家认为,信息社会中,医疗服务的虚拟化趋势愈发明显,未来健康领域新型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将事关健康风险的防范化解能力和水平。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医疗服务有多重属性,因此新基建对医疗服务的影响,也要从公共服务和产业经济的双重属性来看待,并顺应医疗系统自身的发展规律。
5G、大数据等技术
在疫情防控中发挥重大作用
国家发改委经初步研究认为,新型基础设施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目前来看,新型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具体而言,信息基础设施主要是指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演化生成的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主要是指深度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撑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进而形成的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主要是指支撑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制的具有公益属性的基础设施。
近年来,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升医疗体系资源配置效率、优化社会健康服务水平,已是大健康领域的刚性需求。而本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也为“科技+医疗”提供了一次练兵机会。
比如,5G技术和智慧医疗贯穿了疫情治防的各个环节,相关应用发挥了巨大的积极作用。业内人士估计,从远程诊疗到医疗辅助、到医疗关怀,再到监督防控,共有18类5G医疗应用全方位协助抑制疫情发展。如远程诊疗方面,在5G网络支持海量数据高可靠、低时延传输突破了空间的限制,通过远程会诊、远程CT、远程B超、远程心电监控、云端检测分析等应用令医生资源共享成为可能,从而极大地提高了诊疗效率,并减少了医生接触感染风险。又比如,在医疗辅助方面,5G机器人、5G+4K、5G+AR/VR的经验积累被应用到医疗体系中,有效减少了医院工作者劳动强度,并降低接触传染风险。
此外,人工智能让医生诊断更省时、更高效。目前,平安好医生、阿里健康、百度等均发布AI辅助诊疗系统。云计算与大数据方面,科大讯飞、云知声、依图、商汤等人工智能公司,以及华为、三大运营商等通信公司均在尝试AI、5G与医疗行业结合的可能性。
新基建事关健康领域风险防范化解能力
专家认为,技术革命下,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的健康服务供给方式都将发生巨变。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为防范健康风险提供了新方式、新手段和新方法。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人类社会已经进入风险社会,本次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风险是史无前例的,存在高度的不确定性。“从这次疫情就能看出,人一旦处在风险中,很多自由就不存在,因此如何防范化解风险,尤其是健康风险,是非常重要的。而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为防范健康风险提供了新的方式、新手段和新方法。”他说。
刘尚希认为,当前的人类面临的健康风险是全方位的,全生命周期的。归纳起来包含两大基本健康风险:一是医疗资源的可获得性风险,这取决于用户经济能力和理解能力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与政府财政能力直接相关;二是可及性风险,也就是说要有供给,这与政府、市场、社会都密切相关。此外,还有拥挤性风险,比如疫情期间挤兑医疗资源。
我国新基建将如何化解健康风险?刘尚希表示,医疗健康服务场景包括实体空间比如医院,和虚拟空间比如医疗平台,而全民健康水平取决于二者的耦合性。在工业社会,风险主要存在于实体空间。而在信息社会,健康服务超越了时空的限制,从全球看,医疗服务的虚拟化趋势很明显,本次抗击疫情中,医疗大数据,远程诊断等发挥了作用,这有利于减少实体空间风险。
“数字化革命会改变生产组织方式和社会组织方式。健康服务供给与健康服务需求的匹配性也会因组织方式的变革而呈现出新的形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的健康服务供给方式都将发生巨变。”刘尚希说。
刘尚希表示,技术层面的变革,使得企业和社会组织的供给方式改变,从趋势看,当前各类实体的健康服务机构都在进行平台化转型,通过人、机、物互联,实体机构将成为平台的一个连接点,构成网络平台的一部分。未来健康领域新型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将事关健康风险的防范化解能力和水平。
新基建应顺应
医疗系统发展规律
业内人士认为,新基建将推进中国医疗行业的深刻变革,加速医疗服务模式数字化转型、扫除盲点、补齐短板,推动又一轮供给侧改革。在新基建的加持和多方政策的支撑下,医疗和公共卫生体系作为新型基础设施的属性将迎来大的发展,但同时,新基建对医疗服务的影响也要从其双重属性来看待,并顺应医疗系统的发展规律。
值得一提的是,经历战“疫”,被验证的互联网医疗模式,如在线问诊、送药,医疗分析技术等有望快速普及。目前,百度、腾讯、京东、华为、平安、丁香园等公司均入局互联网医疗。阿里健康近日宣布新一轮组织升级,提出医疗健康创新,前端满足用户需求,后端提升医疗效率,打造互联网医疗的数字化新基建。
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表示,在本次疫情应对中,互联网服务高弹性的属性,在快速恢复服务、远程的资源调度和伸缩供给总量上得到了充分体现。同时,医疗服务是有多重属性的,有公共属性,但同时也有产业经济的属性。因此,新基建对医疗服务的影响也要从其双重属性来看待。
国家卫健委专家卢清君认为,医疗不是商品,但要符合经济规律。医疗具有公益性、属于民生保障,既不能完全免费,也必须拒绝暴利、拒绝垄断;同时由于医疗不能以纯盈利为目标,回收成本周期较长;医疗需要行业准入,5G创新亦要符合法规准绳,并顺应医疗系统的发展规律。
此外,从地域上看,业内人士认为,医疗大数据中心将会首先出现在超级城市群,甚至有可能出现类似于城市大脑的“医疗大脑”。以上海和浙江为轴的杭州湾大湾区和长三角城市群,以广州、深圳为轴的粤港澳大湾区,以及以首都北京、雄安新区为轴的京津冀城市圈,将会这接下来新基建和新经济发展的重点区域。(李唐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