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减半规则逐渐失效,许多山寨币面临困境。投机者纷纷退场,信仰者也开始自我怀疑。行业的绝望不仅源于二级市场的低迷,更加剧了对未来方向的迷茫。批判之声在圈内愈演愈烈,从应用匮乏到各大公链财报中的细节分析,如今的矛头指向了曾经的加密热土——以太坊。那么,山寨币之王的内部危机究竟是什么?
一、主链的横向扩展与垂直分层
以太坊创始人Vitalik在2018至2019年提出的模块化分型扩容构想,旨在优化数据可用性,推动上层的无限扩容,从而突破公链三角悖论,将以太坊打造成万链的结算层。随着2023年主链与信标链的成功合并,模块化的理念逐步覆盖以太坊生态,尤其在近期的坎昆升级中向EIP4844迈出重要一步。然而,尽管以太坊的技术路线图在不断推进,TON和Solana等新兴项目的崛起,依然让人对其未来产生质疑。
从转向POS到发展Layer 2,以太坊的批评主要集中在其模块化进程的推进速度与理想化上。虽然以太坊的愿景值得称道,但当前的应用层并未迎来预期的爆发,Layer 2项目的表现也未能满足正向循环的需求。在市场供给远大于需求的情况下,技术理想与市场现实之间的矛盾愈发突出。
二、人性与去中心化的矛盾
以太坊的理想化不仅体现在技术层面,也反映在对人性的理解上。当前Layer 2项目面临两个主要问题:中心化的排序器与Token的存在。尽管技术上可以实现去中心化,但实际操作中,头部Layer 2项目往往因巨额利润而无法轻易放弃中心化的排序器。
Token的存在也充满矛盾。虽然从以太坊的角度看,Layer 2不应存在Token,但现实中,社区与生态发展的需要使得Token的设计变得复杂。最终,这些Token往往缺乏实际驱动力,成为空气代币,市场反应冷淡。
三、恶性竞争与同质化现象
Layer 1与Layer 2的同质化现象严重,导致二者之间的恶性竞争愈演愈烈。当前大多数Layer 2项目目标用户一致,缺乏独特性,最终导致用户只能通过活动积分来判断资金存放与交易的去向。在这样的生态中,只有以太坊仍具备独特优势。
四、领导者与Web3的鸿沟
Vitalik的贡献毋庸置疑,但他对行业的理解却存在缺陷。他的理想化思维未能完全契合用户的实际需求,这导致他在某些技术方向上的坚持显得过于执着。随着技术的发展,市场对用户体验与生态建设的需求愈加迫切,以太坊在扩容与技术应用方面需更为务实。
五、从虚拟到现实的转变
自2016年ICO热潮以来,行业经历了多次泡沫的洗礼。当前,以太坊在拥抱模块化的同时,需要更加关注如何在二层的割裂与腐败中寻找出路。尤其是在以太坊基金会面临资金挥霍的情况下,更需重新审视其对生态建设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