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去秋来,比特币被大家所熟知已时日不短。可以说,比特币将大家牵扯在一起,它的价格更是牵动着行业内所有人的心。
前一段时间,比特币破万,人们打招呼的方式就变成了:“比特币又破万了,你知道吗?”;在比特币下跌之后,打招呼的方式就变成了:“哎,又跌了!”
但是,比特币的震荡还远远没有结束,前日,比特币在市场上的活跃供应量降至数月来的最低水平,但这表明在减半之前,市场对比特币的需求保持稳定。
比特币下一次减半预计将发生在2020年5月18日,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前日比特币的活跃供应量下降了3.3%:人们在减半之前购买了更多BTC,因为预计这将推动比特币价格上涨。
【世链财经原创】
但是,比特币会按照大家所预期的那样,在2020年再次创下历史新高吗?在这里,小编还是很看好比特币的,也相信会在2020年大涨,甚至引来牛市,以下5点原因,和大家共同分享:
比特币奖励减半
比特币减半已经从去年下半年被期待到现在,按照中本聪的设计,比特币奖励减半的机制是为了配合比特币协议上限2100 万枚的编程限制,依照现在的出块速度预估,比特币挖矿奖励将从12.5 BTC在五月降至6.25 BTC。
这也是比特币在2020年可能会大涨的最重要的原因,在同样的挖矿时间内将会产生更少的比特币,虽然可能损害矿工的利益,但是这将降低整个网络的总体通货膨胀率是肯定的(从4%降至2%),这更将会使比特币与某些国家的纸币相近。
当然,有不少人也寄希望于比特币减半可以带来牛市,大赚一波。因为在过去的几次减半,比特币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值,甚至一些山寨币都会赚得盆满钵盈。
央行数字货币发行
2019年,我国全力推行区块链应用,并且还计划推行数字货币,目前已经把架构和规划清晰罗列完整,蓄势待发,虽然现在我国因为疫情将此事耽搁,但是在不远的将来还是会提上日程。
并且,阿联酋、日本、瑞典、俄罗斯、法国等国家都已经宣布了自己国家的数字货币计划,更有其他国家也在酝酿之中。数字货币更是对美元霸权地位进行打击的高效办法,而美国虽然说对于Libra等数字货币坚决抵制,也不赞同其他国家建立数字货币,但是也难保其不会为了维护美元而建立自己的数字货币,毕竟CFTC前主席就曾表示“现在是使用数字美元的时候了”。
传统巨头公司加入
2019年,已经有全球知名公司FACEBOOK、蚂蚁金服等开始在区块链中寻求一席之地,沃尔玛、腾讯、三星等多家各界领域的龙头也不甘示弱,纷纷加入进来。
大型银行如法国金融业巨头法国兴业银行也在以太坊上以证券型代币的形式,发行了价值约1 亿欧元的债券,被世界瞩目。
相信在2020年,会有更多传统企业巨头展开行动,那么区块链的应用将会呈现几何级的增长。
DeFi 将逐步成熟
DeFi( Decentralized Finance)分布式金融/去中心化金融,涉猎范围广泛,闪电网络、去中心化交易所、网络借贷平台、保险平台、去中心化钱包等都是属于DeFi范畴。
2019年,DeFi尚未完全成熟,但是在2020年,DeFi将发展成熟,普通大众将有机会享受到自己金融资产所蕴含的金融价值,金融业务使用者也有机会用更低的成本享受到服务,整个金融体系的运行效率被极大地提升,而成本则被大大降低。
在2019年,锁在去中心化金融应用程序中的金额已经超过4亿美元,DeFi注册地址的数量在过去一年中增长了超过1600%。
DeFi成熟之后,人们将对其使用率增加,对数字货币更加信任,比特币将大涨也不是难事。
以太坊2.0出现
在2019年的沉淀之下,以太坊将在2020年推出以太坊2.0,这表明,以太坊将进入其大型路线图的第二阶段。
以太坊的下一个迭代具有两个广泛的目标:引入PoS共识机制,终止能源密集型的PoW共识;并引入备受瞩目的分片以帮助协调网络的速度和吞吐量。
Twitter上著名的加密货币分析师Nik Patel在最近的博客中指出“在过去的几周里,(以太坊)价格也强烈收盘回到了200MA和360MA上方,目前处于先前的支撑转为阻力位的230美元。我们可以看到以太坊会在这里稍作喘息,但也可能只是重新测试趋势线支撑位和200美元的双顶支撑位。”
同时Nik Patel表示,“从这里开始的逆转是异常的,自那时以来,以太坊的价格翻了一番。价格也突破了自2019年6月高点以来的趋势线阻力,并准备好将周线收于200美元和225美元的摆动高点之上,这使市场结构看涨并开启了重新测试360美元的举动。”
根据预测,以太坊价格可能达到360美元,这将为牛市的到来添砖加瓦。
简而言之,比特币能否再创新高,不是一个简单的原因所决定的。比特币减半、央行数字货币发行、传统巨头公司加入、DeFi 将逐步成熟、以太坊2.0出现等原因都在促使比特币按剧本所示再创历史新高。但是该行业瞬息万变,未来如何,还未可知,在此提醒,投资有风险,谨慎行事!
本文为世链财经原创,作者:西兰花,未经授权,禁止擅自转载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世链财经官方立场